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每攻克一道难题,都是幸福的”

2024年02月0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松才 李媛媛
16.8K

    张松才 李媛媛 文/图

    “自从使用了降噪发电机组,施工进度加快了,大家也能睡个安稳觉了!”2月2日,中原石油工程钻井二公司侧钻一队平台经理刘凯告诉记者,有的井场紧邻村舍,大功率发电机组运行声音大,时常因此停工。现在他们使用的降噪发电机组,是由李伟伟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改造的。

    “不能影响周边群众休息,但是井队也不能停工,停工一天,8万元就打了水漂。”2022年春天,李伟伟得知这一情况后眉间拧成疙瘩。他和创新工作室成员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发电机组降噪难题解决了。

    对他们来说,降噪是个新行当。“弟兄们,为保障井队生产,我们没有什么领域不敢闯!”李伟伟给大伙儿鼓劲。

    于是,李伟伟创新团队开启攻关模式。他们没日没夜排查,揪出5个噪声源;查阅国家噪声标准,检索科研成果,向噪声防治专家请教,制定周密的改造方案。

    在团队成员设计基础上,李伟伟反复完善设计图。之后,团队成员陈国新、刘廷琪、肖飞飞驱车800公里,把发电机组从河南濮阳运到江苏无锡,现场督造。

    两个月后,焕然一新的发电机组被运回濮阳。经专业人员测试,噪声标准优于国家标准。2023年2月,降噪发电机组在现场投入使用。原先,员工必须戴着耳塞进入机房,才能开机、停机。如今,机房外墙上加装了操作面板,员工不用进去就能操作。截至目前,侧钻一队施工13口井,未因噪声问题导致停工。

    “每攻克一道难题,都是幸福的。”李伟伟喜滋滋地说。一直以来,李伟伟带着团队成员在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创新攻关、解决难题。天道酬勤,不负耕耘,他们共攻克一线生产难题350多个,降噪发电机组便是其中一个。

    井架上的“猴台”离地面30多米。起钻时,井架工站在“猴台”上,把钻柱推进旁边的挡杆架中存放。钻柱刚进入挡杆架时,起钻游车上上下下,井架振动较大,钻柱很容易荡出挡杆架,存在安全隐患。去年9月,李伟伟率领工作室主任技师程成、设备专家陆明等人,对这一难题展开攻关。

    “我们广泛征求团队成员建议,从4个设计方案中选出最优解。”李伟伟介绍。他带领团队成员一点点摸索、一次次试验,终于试制出钻柱阻卡器,钻柱一进挡杆架入口,阻卡器的卡舌立刻弹回、关闭,钻柱再难溜出。为确保安全,他们反复调整弹簧规格和卡舌的形状、宽度、厚度,增强牢固性。目前,钻柱阻卡器已在东濮老区、西北工区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

    川渝地区许多油气井是超深井。定向施工中,由于造斜角度大,钻具紧贴井壁。钻压小了,传送不到钻头,钻具难以下行。钻压过大,则会憋停泥浆泵,憋坏井下动力钻具。“绝不让定向难题成为拦路虎!”李伟伟攥紧拳头。

    2018年秋,李伟伟一连6个月泡在大巴山井场,带领团队成员、司钻攻关难题。他们花两个月时间,总结出“提摆转压”操作法,一举解决定向难题。

    “自己会不算大能耐,教大伙儿掌握绝活儿,才是真正解难题!”李伟伟说。他和团队成员刘博博冒着连绵冷雨翻山越岭,走遍24支钻井队,手把手推广“提摆转压”操作法。截至目前,中原石油工程采用“提摆转压”操作法钻井431口,创效8600万元。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