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7版:中国石化报07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产研“联姻” 铺就共赢之路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携手油气企业打造产研合作新通道,加快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发展
2024年01月2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蒋琳琳 任丽丽
16.8K

    □蒋琳琳 任丽丽

    助力中国石化第一口地热连通井——陕西绿源中天未来玥U形地热连通井成功完成直井与水平井的精准对接;为我国首口万米深井塔科1井研发设计国内首套直径365.13毫米大尺寸封隔式分级注水泥器,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为马1-16H井设计钻井提速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各开次机械钻速创6项区域指标……这些正是产研深度融合结出的累累硕果。

    近年来,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程院)聚焦油气企业重大需求,持续开展产研合作,推进地质工程协同攻关,加大应用性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2023年12月底,工程院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1件,有效支撑“深地一号”、川渝页岩油气开发等20项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搭建平台,共答产业需求考卷

    “市场需求就是科技创新的方向”,是工程院干部员工的共识。

    2023年8月,工程院与华北石油工程联合成立“万米井”项目组,共同进行万米深井钻完井工程新技术攻关;2023年9月7日,工程院与河南油田围绕泌阳凹陷、南阳凹陷、旬宜区块、焉耆区块等典型工程技术难题展开交流研讨……像这样的合作,在工程院已成为常态。

    随着油气开发向深层、特深层挺进,油气开采对钻井工艺、钻井液、工具仪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院坚持“开放合作搞科研”的态度,携手油气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着力构建“企业领头、科研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形成了内外联动、共解技术难题的科研格局。

    早在2022年8月,工程院就与清华大学强强联合,成立了油田化学联合研发中心,围绕高质量井筒工作液、储层保护、提高采收率等三大领域,共同攻关工程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已开展了“耐温抗盐水溶性聚合物研究”等6个项目合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团队边界,加快创新资源和信息有序流通,集聚精锐力量,联合作战,才能实现更大突破。”清华大学教授徐军说。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工程院“链”接上下游、串起“朋友圈”,通过广泛开展“内部合作、中中合作、中外合作”,实现重点实验室共建和人才资源共享、科研立项和技术攻关方向共同确立,推动科研创新向“卡脖子”技术难题聚力,为油气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截至目前,工程院以协同攻关、合作共赢为目标,已相继与10多家高校、研究机构、生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华北油气、石化机械等系统内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技术交流50余次,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转化构建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产研携手,构筑技术新高地

    “互为依托、互为一体的战略合作,形成了融入式和渗透式的合作关系,合作思路更加清晰、合作领域更加广泛。我们愿意成为工程院优势技术产品的‘试验田’。”华北石油工程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罗宏志在交流时对双方的合作充满信心。

    信心源于实践。工程院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现场难题在哪里,科技创新的源头就在哪里”,以“企业出题、科研答题”的模式,推动科研技术迭代创新。

    龙凤山气田是东北油气上产的重要阵地,但工区地层承压能力低。如果用传统的堵漏、分级或尾管固井技术封固4000米以上的长井段,固井漏失率超70%,不仅堵漏周期长,而且固井质量优良率低,难以满足后期油气开发的需要。

    面对难题,工程院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携手东北油气和华东石油工程共同研讨技术设计、工具性能和施工方案,综合多方面意见,“量体裁衣”研发了高压气液固三相泡沫发生器,自主开发了零承压一次性长封固工艺,取代了“尾管悬挂+回接固井”工艺,一次性封固段提高到5500米以上,不仅有效解决了东北工区复杂地层的固井难题,而且完成了第三代注氮泡沫水泥浆固井技术的迭代升级。截至目前,该技术在龙凤山地区累计应用70余口井,施工成功率达100%,固井质量优良率90%以上,平均单井节约周期14天,单井降本200余万元。

    科研与生产深度融合,推动工程院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钻完井一体化技术助力顺北84斜井“千吨井”建设,钻井周期较设计缩短40天;压裂工具服务一体化为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规模化勘探开发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累计节省套管50余万米;根据西藏羌参1井海拔超高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配套固井工具……从巴山蜀水到戈壁沙漠、从蓝色海洋到雪域高原,智能钻井技术、TEL200摄氏度高温MWD(随钻测量仪)、微纳米强封堵钻井液等一批原创性钻完井工程技术、方案、工具犹如雨后春笋快速形成,创新成果加快向生产现场转化落地,有效支撑了“深地工程”等重点项目顺利开展。

    链链融合,优势互补促双赢

    2023年12月6日,且深1井四开顺利中完,攻克了超深盐膏复杂地层的“专打专封”难题,刷新了我国现场应用最高温度(196摄氏度)的石油工程纪录。这是工程院以创新链助力生产链降本增效的成果之一。

    且深1井是中国石化在塔里木盆地中部部署的重点探井,中完井深8745米、井底静止温度196摄氏度。在四开作业中,该井遇到了超高温、高压、超深盐膏复杂地层蠕变与井壁稳定难题,以往的钻井液、固井液效果变差,两次卡钻,继续钻进面临瓶颈。为此,工程院联合西北油田、胜利石油工程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相互配合,开展钻井液研究,经过500多组试验和6000多个数据分析,自主研发了高温高密度全油基钻井液和超高温高密度盐水固井技术,将井筒液抗温性能提升到220摄氏度,保证了该井顺利中完并创下施工新纪录。

    只有围绕生产现场推动科研攻关,才能让企业吃到技术创新的“甜点”。聚焦“深地工程”、页岩油气勘探开发、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需求,工程院相继在西北、西南成立了技术支持中心,并在各重点区块组建了13个科研攻关项目组,派驻科研人员、专家深入各油田和工程企业驻点支持,以“现场攻关+后方远程支持”的方式,加速破解勘探开发工程难题,助力产业链降本增效。

    生产和研发的紧密结合,实现了油气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互惠双赢。2023年,工程院创新成果转化率比上年增长了10个百分点,现场应用的好消息也不断传来:涪陵页岩气田一期单井累产超亿立方米的井达178口,占投产井数量的七成,单井平均最终可采储量1.5亿立方米;顺北油气田油区钻井周期缩短52%、气区钻井周期缩短30.4%,完井一次成功率达92.3%……产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的重要模式。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