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核心结论

2024年01月0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发展逻辑

“双碳”目标催生电力革命、能源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氢能发展底层逻辑和战略路径,而氢能的原料、燃料和储能介质等多重属性,支撑其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

产业路径

未来10~15年将是低碳氢从培育期走向商业化的关键阶段,消除瓶颈、探索场景、降低成本是关键;再用15年时间,低碳氢将在主要领域实现规模部署,成为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力量。

利用规模

2060年氢能利用规模将接近8600万吨,应用领域从以原料为主转向原料与燃料并进,工业、交通分别为第一、第二大用氢领域,电氢耦合转换为电力系统提供灵活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供给来源

绿氢将在2035年左右对灰氢形成竞争优势,非化石能源制氢渐成主力,2060年占比在90%以上,制氢用能占全社会总用能比重接近20%。

减碳规模

源头减碳和终端替代是实现氢能减碳的两大路径。其中,到2045年,以灰氢减退、源头降碳为主,预计可实现减碳5亿吨;到2060年,以绿氢替代、终端降碳为主,可再实现减碳6亿吨,两者合计11亿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