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斗
2024年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一年,品牌作为企业的战略资产,在经济中速增长年代作用更为明显,企业只有把品牌做好、做强才更有价值,才能更好地安身立命,因此把握住新的一年中国品牌发展大趋势就显得更加重要。
第一大趋势: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调查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制造大国,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正是伴随着中国制造优势的不断积累与完善,中国许多行业实现了崛起,在家电行业、电动车行业、太阳能光伏、新能源行业都开始领先世界。同时随着本土意识与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接受度、喜爱度与日俱增,推动中国品牌无论是在本土消费市场还是在全球竞争格局当中,都发生着深刻变化。
第二大趋势:国潮流行
中国品牌国潮流行的大趋势。在这一大趋势影响下,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中国也应更加注重软实力的塑造与输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为软实力打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创新中国品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不缺好的IP,我们缺好的故事;我们不缺大熊猫,我们缺功夫熊猫。虽然我们拥有无数具有当代性、潮流性的国潮资源,但是缺少系统的品牌体系来全面赋能。
第三大趋势:品牌自信
国货已出现高端化趋势,消费者认同度越来越高,品牌价值也随之提升。很多中国本土品牌也纷纷走向国际舞台,用年轻化形象演绎中式情怀;一众品牌通过各种跨界、联名等方式,或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创新品牌,或与国际IP互动,带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态变化,更加青睐本土化设计与国潮风格;消费者追求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常态,带动了品牌的升级换代。重新打造品质为先的品牌核心价值,从制造业转至附加值更高的研发与品牌营销与服务,都将拓展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四大趋势:小众化和分众化
中国品牌的新发展机会也在于小众化和分众化,更好地满足个性化消费的需求。
在新的市场发展环境中,品牌想赚取所有人的钱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只能瞄准一部分人,迎合其喜好,满足其需要。在这个时候,更要善于讲故事。讲故事就是要抓住消费者最感兴趣的地方,抓住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以情动人,吸引消费者,打动消费者。
第五大趋势:从中国产品到中国服务
服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涵之一,这就决定了服务贸易时时刻刻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紧密相关。
目前,相比中国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中国服务贸易的短板明显。虽然中国服务贸易的规模和份额持续提升,但在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仍偏低,与经济总量、贸易份额不匹配。在对未来品牌高地的争夺中,中国企业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应在附加值更高的研发、品牌营销与服务上着力。
第六大趋势: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一项重点经济工作,消费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已是重要共识,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消费强,经济强;消费弱,经济弱”的新阶段。尤其是在出口引擎拉动力量减弱的现实条件下,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更在于14亿人的国内消费,在于大规模家庭消费的持续释放。
第七大趋势:品牌下乡和渠道下沉
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本土企业必然更了解国人的实际需求,只要深度细分,就能挖掘出更大的潜力。品牌下乡与深耕下沉市场是国货崛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互联网和电商的普及,更多商品可在这个平行渠道里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不论你是在北上广核心地段,还是在乡村小镇,通过电商平台都有机会得到一模一样的品牌产品,而且购买成本差不多。
第八大趋势:持续进行品牌焕新
最好的品牌就是可持续迭代的品牌,大品牌最大的风险就是品牌老化。中国曾是世界上老字号品牌最多的国家,无论是在品类总数上还是品牌总数上,都堪称老字号品牌第一大国。但许多曾经辉煌的中华老字号如今已步履蹒跚,最大的特征就是高知名度和低认知度。因此,持续保持迭代,才能避免品牌老化。
第九大趋势:品牌人格化
互联网下半场是人格化电商的时代,新经济时代则是品牌的人格化时代。要想提升与保持品牌的高势能,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品牌的社交功能,塑造品牌的人格化魅力。要先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品牌印记才能产生购买。如今所见即所得,喜欢就下单,消费者越来越看重品牌的人格化属性。抓住了这一点,消费者买你的产品,不仅仅是喜欢你的牌子,也是认同你的人格魅力。
第十大趋势:品牌出海
“双循环”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走出去,更好地参与国际大循环。在中国品牌出海的过程中,中国品牌应该加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品牌本身是由两个字组成,“品是品质,牌是牌子”。
要成为世界性的品牌,不仅要成为国人的最爱,也要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最爱。中国经济要想保证长远稳定的发展与提升,最终还是要靠中国企业立足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全球视野谋划并推动发展,打造更多拥有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企业,向世界贡献中国品牌的力量。由此可见,做大、做强、做优,更是为了做远走出去,进入国际大循环,以卓越的品牌知名度、品牌满意度和品牌认同度实现国际化。
(作者系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