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 ![]() ![]() 日期检索
以沙为纸的大漠书法家2023年12月2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丁玉萍
大漠,对他来说,不是忍受而是享受。 丁玉萍 12月的塔克拉玛干,粗犷的风、枯黄的骆驼刺,带着野性的苍凉,映照着西北油田采油二厂AD20集输站的孤独。56岁的岗位长傅元鸿开始了一小时一次的巡检。 “一切正常!”半个小时下来,傅元鸿已是满头大汗。 资料员罗来蓉赶忙过来,帮傅元鸿卸下10公斤重的空气呼吸器,并带着有些俏皮的口吻问:“傅师傅,这么冷的天,今天还去约会不?” “当然。”傅元鸿把脖子紧紧缩进高高竖起的衣领里,笑答。 走出小站,放眼望去,是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沙漠。这是采油二厂最偏远的一个小站。如同漂浮在大海中的一座孤岛,孤独而清冷。 每天下班后,傅元鸿都会赴一场“大漠约会”。 傍晚时分,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缓缓西去,迎风面的沙坡轮廓清晰、平滑、流畅。这样的“纸张”太给力了。 大漠作纸、竹竿作笔,在似流溪般细腻的沙浪上,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变幻无穷,非隶非楷,看似歪歪斜斜,却又错落有致,颇有几分郑板桥的书法神韵。 挥动手中的“笔”,沉醉在书法世界里,看着跃然沙上的“精神图腾”,傅元鸿说他最享受这种酣畅淋漓的体验。 千里荒漠,人迹罕至,笼罩在一片厚重的寂寞里。沙漠,是生命的极限,却是傅元鸿的天堂。 傅元鸿出生在郑板桥的故乡江苏扬州兴化,1988年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江苏油田,后来进入地球物理华东分公司。他当过仪器操作员、仪器组长、微测井组长、物探工程师,足迹遍及湖北、贵州、河南等地,还远赴阿尔及利亚工作过。 2021年,公司鼓励员工外闯市场,傅元鸿作为单位首批外闯市场一员,来到西北油田。在西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管理三区12-11计转站,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岗位长。后来新建AD20集输站,他又作为骨干来到这里。当了大半辈子物探工程师,突然间变成了采油工,他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但这种落差很快就被大漠带来的乐趣所弥补。 第一次见到沙漠的时候,他就仿佛捡到了宝——这么宽广又这么安静,不正是练习书法的宝地吗? 这哪是荒漠,这是书法的宝藏,“沙地可以练习,足够让自己的书法上一个层次”。 从小,略懂书法的父亲就教他如何起笔、顿笔、回锋,练了几个月他就写得像模像样了,父亲直夸傅元鸿是块写书法的料。过春节的时候,一向节省的父亲会买来一大沓红纸,让他为村里人写对联。 大年三十,看着自己的“杰作”贴上了村里家家户户的大门,平时有点驼背的傅元鸿把胸脯挺得老高,得意写在脸上。 从此,不管学习多忙,不管置身何处,他都临池不辍。傅元鸿还曾参加全国性书法比赛并获得大奖,其中首届“扬州八怪杯”作品,获得主办单位永久收藏。 大漠,对他来说,不是忍受而是享受。 来到新疆工作后,上班在井站,下班回基地,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很多人靠抽烟、打扑克、闲聊打发时间。而他仍以一颗悠然之心,每天坚持练习书法,陶醉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乐享这份“独有”的快乐。 从物探到采油,是两个不搭界的专业,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转行当采油学徒,一同来的有些适应不了这里的环境,打道回府了。他却留了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采油工。 傅元鸿不仅适应了这种转换,还干得很好,不仅他本人被矿上评为优秀员工,他所在的站也被管理区树为标杆站。 (作者来自西北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