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科学开发在“正理”

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加强油藏经营管理,原油产量逐年递增,盈亏平衡点持续下降,整体效益实现“逆袭”
2023年11月2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刘宗辉 蒲创科 田承帅 董 超
16.8K

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员工在高892斜8井巡检。王蕊仙 摄

    □刘宗辉 蒲创科 田承帅 董 超

    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油藏类型以断块、低渗透为主,整体效益两年前在采油厂排名倒数第一。

    如今,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已实现“逆袭”:原油年产量从2021年的14.1万吨到2022年的15.5万吨,再到今年配产18.4万吨,逐年递增;盈亏平衡点从51美元/桶降至42美元/桶,保持下降态势;在集团公司组织的效能评价中,由3年前的第126名升至今年二季度的第27名。

    在正理庄采油管理区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缺水大户”到“注水大户”

    50万立方米、70万立方米、90万立方米……补了几个月的水,正理庄采油管理区还要接着补。

    2021年2月,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党支部书记焦俊杰一门心思扑到增储上产的措施钻研上。

    之前,正理庄采油管理区主要靠大型压裂弹性开发,有着“低渗透就是高投入、低产量、低效益,要上产只能靠增量拉动”的惯性思维,开发矛盾逐渐显现,守着5000万吨的储量,却连基本的产量任务都完不成。

    围绕产量抓产量,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此,他们多次请教相关专家学者,逐个区块搞分析、找措施。“措施再好,地层没能量还是干不成!”一位专家的话启发了他们。

    水从哪里来?注到哪里去?成本花在水井上,措施井怎么办?

    注水一直是个难题,以前该管理区尝试过波动注水、小井距注水等方式,效果都不理想。2021年初,胜利油田全面推广压驱注水技术,为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指明了方向。

    反复论证后,管理区在两口停注井开展压驱注水试验,一个月内注水3万立方米,对应井组动液面上升260米,达到了补能目的,日增油5吨。

    首战告捷,但由于管理区产量正处于爬坡阶段,依旧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放弃油井措施转向注水补能,到底值不值?压驱投入大,会不会背上更重的包袱?

    对比,管理区决策层态度坚决:“水补好了,才能开发好、管理好、经营好油藏。”压驱资金不够,他们就从采油厂创新创效平台借;水源跟不上,他们用罐车拉;井网不完善,他们果断将7口油井转为注水井。

    经过两年多水井、水站、水网、水质一体化系统治理,原本水井欠注的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日注水超计划运行,日注水量平均增加2000立方米,日增油近200吨,管理区实现了从缺水大户到注水大户的转变,开发形势明显好转。

    今年前10个月,正理庄采油管理区超产3800多吨,预计全年生产原油19.1万吨,超产7000吨。

    从“两双工鞋”到“两架飞机”

    在被农田包围的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注采三站,站长赵一霖正从显示器上查看智能巡检飞机的飞行轨迹。

    智能卡口、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和智能AI巡检系统是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打造“数智赋能”的利器,通过这几套系统,管理区初步实现了对管线、井口的智能巡检。

    2022年,受疫情影响,井场周边村庄封控,又恰逢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投产在即,现场踏勘不能耽搁,大车进不去、小车蹬不动,全靠两条腿。“14天走了57万步,工鞋磨破了两双。”赵一霖说。

    但现在,在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安全生产指挥中心,视频监控岗员工只需点击鼠标,10公里外的无人机便可起飞自动完成对27公里长的管线巡检,配合智能AI巡检系统实时监控管理区油水井情况。

    正理庄采油管理区无人机巡检系统具备自动起降、实时传图、远程飞控、视频切换、智能识别等功能,可及时发现井场和管线安全风险并及时预警,实现油区全覆盖的高效巡检。智能AI巡检系统则针对盘根漏油、工装检测、皮带打滑、悬绳器断脱、光杆松脱、柱塞泵漏水等6项内容监测,摆脱人工巡检,提高了风险防控精准度。

    该管理区的油井以单井拉油为主,点多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落户于此,随着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对风险管控的要求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与之对应的是,员工年龄较大、人员减少。推进管理区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势而为,向智能化要效率、要活力。管理区仅用8个月就建成“智能巡检、智能分析、智能识别、智能卡口”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形成了“集中监控、无人值守、定时巡检、超前应急”的信息化生产运行体系,提质增效明显。

    从“各自为战”到“一块看板”

    正理庄采油管理区办公楼一楼大厅墙上有一块“动态赋分风险管控”显示屏,用红、橙、黄、蓝不同颜色划分出风险等级。

    10月31日,管理区的主要任务是配水间连接流程、计量站改造等,赋分90,红色。正理庄采油管理区经理卢剑要到30个现场督导。风险等级不同,管控措施不同,通过表单,大家能够直观看到安全风险点。

    不仅是日常的安全风险管控,在CCUS项目运行上,动态赋分风险管控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理区将注入井、采出井进行高、中、低风险分类管控。

    在安全生产指挥中心,一侧的墙上挂着两个屏幕,通过屏幕,能够直观看到注入井和受效井的信息,点击鼠标即可完成对相关井的全面“体检”。

    井况越来越复杂,员工数量却越来越少。为了把员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管理区不断优化生产组织形式。

    除设置生产运行和视频监控岗位外,管理区还创新设置了CCUS+注水管控岗和注采管控岗。

    岗位增加的背后是管理模式的变化。

    “随着员工数量越来越少,加强效益开发需要依靠智能化、信息化给予支撑。”焦俊杰说,“中控室作为管理区的大脑,不断做强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同样,技术管理室的员工数量也增加了。管理区借助采油厂培训平台,优选培养优秀技能人才,3名采油工成长为技术管理室的技术人员。

    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管理区人员紧张的矛盾,还优化出21名员工输出到新疆塔河、共享东营分公司等外部市场项目,每年为管理区创效420多万元。根据人员优化情况,管理区创新劳动组织形式,成立加药、热洗、三标等团队,对重点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使生产运营质效稳步提升。

    从“解疙瘩”到“翻身仗”

    工作地点偏远、收入并不算高、专业不对口……一系列的问题让90后员工陈锦涛怀疑:“在这儿工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吗?”

    但这些犹豫在亲身经历正理庄采油管理区的转变后烟消云散,他也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管理区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副经理。

    在此之前,管理区的主要生产经营指标都比较靠后,员工绩效收入低,队伍士气低落、干劲不足,新入职的大学生很难安心留下来。对此,管理区为新入职员工量身定制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陈锦涛受益颇深:“上学时是仪器仪表专业,现如今负责智能AI系统,更得心应手。”

    吸引不来技术人才,就自己培养。为了解决技术人员结构性缺员的问题,管理区选拔任用干部向一线班站倾斜,对成绩突出、群众信任的优秀员工跟踪培养,对德才兼备的干部多压担子,并放到重要岗位积累经验。既给“面子”,也给“位子”,管理区还在优秀技能人才中选拔出一批油藏技术人才,迅速培养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和班站模范带头人,充实了油藏开发的智慧大脑。

    2022年,技术管理室提出的9个措施方案都获得了成功,老区稳产基础越来越牢固,连续8个月都拿到采油厂超产奖励,大家创新创效的热情高涨。

    想成长有导师,想实干有平台。现在,越来越多的员工为生产经营提出“金点子”,建议奖励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征集方式不断创新,只要对管理区发展有用、对生产有利的就会被采纳实施,推动了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