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将人力资源“蓄水池”
变为“创效池”

2023年11月2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杨建军
16.8K

    杨建军

    随着各企业改革的持续深化,定编、定员、定岗工作在稳步推进,富余人员进入人力资源“蓄水池”成为大势所趋。将人员暂放人力资源“蓄水池”,是一种人才储备方式。

    人力资源“蓄水池”是一座“加油站”,“入池”人员则是待开发的资源。如何搅动“蓄水池”活水,为企业发展提供合理配置的人力资源?

    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强化技能培训机制建设,确保人力资源高效盘活。企业应加强政策宣传和形势任务教育,做好深化改革过程中“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消除员工顾虑,激发人才内生动力。同时,根据各单位人力需求,持续对进入“蓄水池”的员工开展赋能培训,培养出符合要求的技能人才,尽快实现“出池”的既定目标。

    建立畅通的人才进出渠道。外闯市场是各单位盘活人力资源、增收创效的重要渠道之一。企业要在满足主责、主业需求的同时,瞄准外部市场,积极“走出去”。加大人力资源调剂力度,根据外部市场需求、内部人才能力,实施“入池”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以人才的合理流动、良性互动,确保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充分调动“入池”员工转观念、学技术、创效益的积极性,按创效情况合理拉大分配差距。坚持效益导向,持续完善外闯市场考核办法,努力将“蓄水池”变为“创效池”。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