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我叫乔,希望能成为合作的友谊之桥”2023年11月1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阎茹钰 刘锦妍
黄 健 黄 瑾
本报记者 阎茹钰 刘锦妍 通讯员 黄 健 黄 瑾 11月的重庆长寿,雾锁山城,细雨绵绵。9日,记者走进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见到一位年过花甲的美国人——乔。他西装笔挺、精神矍铄,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装满川维化工拳头产品PVA(聚乙烯醇)的瓶瓶罐罐。 他是美国一家化学公司的全球采购副总监,也是川维化工PVA产品的老客户。这是乔今年第二次来到重庆,手机中的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他与这座山城的故事。在他的眼中,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因为这里有许多他的老朋友。 “我来川维化工20多次,到中国开展国际贸易40年了。作为一名见证者,我非常幸运地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乔感慨道,“这次来川维化工,主要是和老朋友们交流一下国际市场信息。”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重庆。为开拓国际视野和高端市场,川维化工这家刚开始进行市场化转型的化工企业,率先探索向当时全球最发达的北美和西欧推介自己。一次偶然机会,在重庆举办的首次中外产品推介会上,川维化工的PVA产品引起一家美国化学公司的关注。 当时这家美国化学公司没有人知道川维化工,出于对中国的好奇,时任公司销售经理的乔主动站了出来,前往川维化工进行实地考察、洽谈合作。 第一次到川维化工考察的经历,让乔至今印象深刻。“没想到这里的山路这么崎岖、狭窄。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晃晃悠悠坐船,用了7个多小时才在重庆找到川维化工。”乔回忆道。当时船上的大喇叭播放着本地音乐,他感觉整个人都被淹没在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声和弥漫河面的浓雾中。 当年“迷失”在雾都的乔,却有幸见识了重庆的苏醒、中国的苏醒。随后几十次的往返,让乔与川维化工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让中国与美国的两家化工公司开启长达近40年的合作共赢之旅。 在乔眼中,生产和市场是共同体,中国市场和外国市场更是共同体。乔经常和自己的美国朋友们说,自己是中国化工公司与美国化工公司的友谊之桥。 在和川维化工的贸易往来中,乔除了把产品向世界推介,还把市场的需求和最前沿的信息分享给这家中国化工公司。“每次来我都会给老朋友们分享一些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信息,以及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对贸易影响的因素。”乔介绍道。 “第一次寻求合作时,我们在十二三家PVA生产商中,选择了川维化工。因为它在研发新品、提升产品质量上一直在努力、在进步。”乔说。当时,每天和厂里的科研人员花几个小时讨论不同牌号PVA在国际市场的应用,成为乔的日常。 40年来,川维化工PVA从只有一个牌号发展成拥有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大家族”,从籍籍无名到荣获欧洲质量奖、国际技术质量金奖,产品畅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川维制造”到“川维创造”的转变。在国际市场,越来越多的海外公司来到川维化工寻求合作。川维化工的发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探索多边合作的缩影。 “在40年的合作中,我看到了川维化工的成长,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有竞争力。”川维化工国内牌号最全、质量最优的PVA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美誉,多年来独家进入美国市场,2022年在国内出口欧洲市场份额中占70%。 友谊之路越走越亲,合作之路越走越宽。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让这段40年的友情得以延续至今。 长江、嘉陵江两江在重庆交汇,这里水网密布、水运发达,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座城市开放包容,容纳着往来的人潮与时代的变迁。 借助长江黄金水道江海联运、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现在川维化工PVA产品外贸出口之路更畅通了。从上海港通往比利时、美国,从广西钦州港运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从新疆销往波兰、德国……如今,随着一座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越来越畅通,一座座跨越国界的友谊之桥也让合作越来越紧密。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