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璀璨塔林 丹心依旧—走进齐鲁石化“塔林丹心、能源报国”红色教育基地2023年11月0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陈黎黎 孟繁涛
基地名片 齐鲁石化“塔林丹心、能源报国”红色教育基地由齐鲁石化发展陈列厅、职工主题收藏馆、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开工建设奠基点、国内首套百万吨级CCUS装置等部分组成。基地既有浓缩历史的室内展馆,又有恢宏壮观的生产现场;既有珍贵的工业遗产,又有难得的民间收藏,兼具厚重感与科技感,生动阐释了石油精神石化传统在齐鲁石化的深刻践行,全面展示了中国石化“党和人民好企业”的形象。2023年,该基地被命名为“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吸引本企业员工和山东省内公众在此进行红色教育、党性教育,累计参观人数超两万人。 陈黎黎 孟繁涛 齐鲁石化为摆脱贫油之困而生,为扛鼎发展之责而兴,在千沟万壑的荒山野岭,建设银塔高耸的炼化新城。齐鲁石化“塔林丹心、能源报国”红色教育基地以石油石化工业史和齐鲁石化发展史为脉络,全面展现齐鲁石化57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巨大变化,折射出中国石化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壮阔征程。 桃花峪变为桃花源 走进齐鲁石化发展陈列厅第一篇章“忠诚·永远跟党走”,墙上悬挂着一张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开工动员大会场景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1961年,胜利油田在山东省东营市诞生。1965年,我国的原油产量达到了1131万吨。然而,被喻为地下“黑金”的石油,只是一种天然资源,不能发动汽车,不能直接使用。要想使其发挥作用,必须有炼化企业对其进行加工。当时,国家决定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辛店镇筹建炼油厂,厂址选在了镇郊大虎山下一个叫桃花峪的小山坳。 1965年8月,从大庆油田、兰州化工厂、四川设计院等石油化工企业调集的数百名精兵强将,满怀“把贫油国的帽子甩进太平洋”的雄心壮志,从四面八方赶赴桃花峪。尽管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眼前的情景还是让他们愣住了:桃花峪是一个乱石遍布、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荒山坡,没有厂房、食堂,也没有水电设施,连一条通畅的上山路和一棵乘凉的树都无法找到。在这里建炼厂,要从拔除一棵棵野草开始。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房屋,他们就借用临淄县物资局的一个仓库作为安身之地。小小的仓库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仓库距离工地8公里,他们每天步行来回。没有食堂,大家便捡来三块大石头,在荒山坡上埋锅造饭。没有道路,他们硬是一铲一锹地挖出了简易的路来。没有水电设施,他们就自己立杆架线、安装管线。 短短15天,这个过沟无桥、上山无路的荒山坡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场地变得平整。附近的村民目睹这神奇的变化,啧啧赞叹:“真是一伙不要命的奇人!” 一首打油诗生动再现了艰苦创业的场景:大虎山下建炼厂,施工场地野茫茫;沟壑横贯无桥过,羊肠小道车难上;锅碗瓢盆震天唱,天当被褥地当床;战天斗地十五天,“三通一平”易羊肠! 当时没有现代化的装备设施,只能靠镐头挖、铁锹铲、手拉肩扛来建装置。虽然大家日夜不停连轴转,但施工进度还是很不理想。后来,大伙儿讨论出用炸药爆破的方法爆扩地基,还为其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爆扩桩。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侥幸。大家决定成立爆扩桩试验小组,进行先期试验。很快,帐篷搭起来了,设备材料找来了,试验正式开始。一天晚上,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倾盆大雨,水把试验棚包围了,电线被大风刮断,全厂一片漆黑。当时正在值班的人员一面采取应急措施保护试验棚,一面顶风冒雨,打着手电抄录数据。衣服被灌进雨衣的雨水浇透,雨打得眼睛几乎睁不开,但他们依然坚持将数据一个不差地记录下来。 正因为他们坚持科学求实、敢于大胆创新,爆扩桩的使用大大加快了建设进度。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3000多名职工先生产后生活,苦干实干加巧干,于1967年8月建成以大型联合炼油装置为主体的6套现代化生产装置及系统配套工程,于1967年9月30日全流程产出合格产品。他们实现了“一年时间、一亿投资、建成一套大型联合炼油装置、一次投产成功”的目标。之后,他们又陆续建成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桃花峪变成了桃花源。 愿为四化献青春 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开工建设奠基点原址以奠基石为中心,由企业精神墙、碑文、纪念造型及浮雕等组成。这一文化遗产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却是企业发展史和企业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是企地融合发展的可视化纪念。 企业精神墙,正面是“团结勤奋、争创一流”八个大字,背面的碑文记录了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设的背景、意义及过程,字里行间重现了那时的峥嵘岁月。 1978年,石油工业部和化学工业部组织国内各路专家,引进大型化工成套设备,在全国上马四套30万吨/年乙烯装置。 1983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在此背景下,齐鲁石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设的就是上述四大乙烯装置之一。该工程也是继宝钢、葛洲坝水电站之后,我国第三个特大型重点工程。 1984年4月1日,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工程大会战的号角吹响,企地5万建设大军汇聚到齐鲁这片热土。 一支5000多人的农民队伍,使用2000多辆独轮推车、地排车、马车和小拖拉机来支援乙烯工程。为赶进度,他们把本来已装得满满的车子,再加上个大“馒头”,推一趟,就成了一趟半,推十趟就多出来了五车。大伙儿诙谐地称之为“泰山车”。朴实的农民兄弟靠一车一车地拉、一筐一筐地扛,硬是让一千万立方米的土块、石头搬了家,让山地化为坦途。 建设工地上还活跃着1.5万名青年职工组成的189支青年突击队。他们全力以赴,急难险重勇担当,进度质量同保障,誓夺决战全胜,为祖国争光。 化工投料前夕,在工程的主战场烯烃厂,人们时时处处被一种决战前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牵动着。“八七·五”决战环环紧扣。 裂解炉化学清洗是根据乙烯装置的技术要求进行的,清洗裂解炉至少需要120名技术工耗时20天时间方能完成。可是,烯烃厂裂解工段只有几十名职工。这时,16人主动请缨组成青年突击队闯关。二月的乙烯工地,北风刺骨、寒气逼人。化学清洗23台废热锅炉和一台蒸汽炉,要使用14个种类的化学药品45吨。他们做好防护进入管束密如蛛网的装置中,打开800多个阀门,对1600多个部位进行冲洗。这不光是个苦活儿累活儿,还是个细致活儿、危险活儿。水洗、碱洗、水洗、酸洗、钝化、水洗、预膜……12道工序,来不得半点马虎。 彼时的工地被风雪裹罩。气温降到零下10摄氏度,突击队员在狭窄的空间作业,昼夜轮战16天,终于完成任务。 “一生能干几乙烯,愿为四化献青春”这句口号响彻云霄,鼓舞了整整一代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