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编外“石油工”两载再重逢

2023年10月27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 鹏
16.8K

    它就像沙漠里的小小精灵,温暖了他们一个寒冷的冬季。它悄无声息地消失,留给他们无尽的思念和回忆。

    王 鹏

    “队长快看,巴丹,巴丹来了!”9月2日晚上7点多钟,夜幕刚刚降临,在内蒙古自治区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拐17井井场,经纬公司中原测控公司ZY236录井队地质工蔡国峰急匆匆地冲进仪器房内,冲着正在埋头查看数据的队长刘洪彬高声说道。

    刘洪彬“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十分兴奋却又满脸质疑:“真的?你说的是真的?”还没等小蔡回答,刘洪彬早已三步并作两步跨出了房外。他着急知道,两年没见,巴丹变成什么样了。

    巴丹是一只狐狸,一只和刘洪彬他们这些石油人成为朋友的沙漠狐狸。

    通体金黄的巴丹,只有两只耳朵是白色的,远远望去,像戴了两个小小的白色耳暖。

    三年前的11月,自拐13井二开钻进那天起,队员们就发现有一只狐狸每天晚上8点左右都会按时到来。这只狐狸时而依靠在柴油机房一侧,时而卧在录井地质房烤箱后墙。天气寒冷,它可能是过来取暖的,刘洪彬他们猜测。

    沙漠里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都很艰苦,平时除了零星的沙漠植物,极少能够见到动物。狐狸的到来给这群石油人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大家觉得这是一位尊贵的客人,是沙漠赐予他们的一份礼物。

    狐狸来的第一天,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小蔡将一个馒头掰开一半扔给了它。

    狐狸嗅了嗅,又抬头看了看小蔡,大口大口吃起来。

    肉食动物还吃素,这令小蔡有些惊讶,他把另一半又扔给了它。看着狐狸狼吞虎咽的样子,小蔡有些忐忑:“这家伙不咬人吧?”

    小蔡把狐狸吃馒头的事告诉了工友们。这下子不得了,此后,每天给狐狸准备的饭盆里总是被肉和菜装个满满当当。

    “队长,给它起个名字吧。”小蔡建议。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渐渐地,狐狸不再躲避大家,工友们也经常趁着工闲围过来和狐狸打个招呼,或是把拍摄的照片发给家人欣赏,告诉家人说这是我们的编外“石油工”。

    “你先发现的,你来给它命名吧。”刘洪彬笑着说。

    其实,小蔡早想好了一个名字。他们工作着、奋斗着、充满梦想和希望的这片沙漠叫“巴丹吉林”,而狐狸是属于这块土地的。于是,小蔡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巴丹”。

    有了名字的巴丹,自觉把自己当作这支钻探队伍中的一员。有时候,大家岗位检查的时候,巴丹就在后面屁颠屁颠地跟着,吃饭的时候,也主动跑过来趴在那个饭盆前,边吃边看一眼蹲在旁边吃饭的石油朋友。甚至,大家轻轻抚摸巴丹的黄毛,巴丹就温顺地闭着眼睛,十分享受的样子。

    就这样,这只沙漠狐狸,陪伴了工友们整整一口井,也陪伴了整整一个冬天,直到次年2月全体员工倒休回家。

    4月,等大家从中原内地返回沙漠,准备搬迁施工第二口井时,却再也没有见到巴丹的身影。

    它就像沙漠的小小精灵,温暖了他们一个寒冷的冬季。它又悄无声息地消失,留给他们无尽的思念和回忆。

    时光匆匆,时隔两年多,就在大家以为再也见不到巴丹的时候,它竟然又神奇地冒了出来,蹲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他们。

    和小蔡一样,刘洪彬一眼就认出了巴丹:“是它!看起来个子高了一些,但形体消瘦,两只白耳朵脏兮兮的……”

    不知道为什么,刘洪彬的眼眶湿润了。

    (作者来自经纬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