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日期检索
催化剂有限公司北京奥达分公司聚烯烃催化剂生产技术创新团队
为了催生新魔法 看看他们有多拼2023年10月13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李常庆 韩楚婷 金 近 于秋云
李常庆 韩楚婷 金 近 于秋云 前不久,华为公司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推出了“争气机”华为Mate 60,背后的科研团队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为中华民族的科技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事实上,中国石化也有许多长期埋头苦干实干的科研团队,默默创造着魔法般的技术。催化剂有限公司北京奥达分公司聚烯烃催化剂生产技术创新团队,就是其中一员。 成立近3年来,该团队已承担专业课题32项,相继开发出适用于球形丙烯催化剂的含钛塔釜液惰性有机溶剂萃取技术、适用于颗粒形催化剂的母液薄膜蒸发技术等,先后获催化剂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累计申请国内专利47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获批中国石化级专有技术4件,催化剂公司级专有技术4件。 没有路也要蹚出一条路来 对非化学专业的人来说,催化剂是一种神奇物质,正是它的介入,才让分子之间携带着足够能量,相互碰撞,进而形成了高分子化合物材料。 “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是聚烯烃催化剂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是跟分子领域的物质打交道的,目标是为生产出地球上从没出现过的新材料创造条件。在外人看来,确实像魔法,就是让不可能变为可能。”该团队带头人——催化剂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北京奥达分公司总经理杜宏斌如是说。 谈起自己从事当前工作的缘起,杜宏斌有时会用临危受命来形容。2018年,时任集团公司科技部三剂处经理的杜宏斌,带着“务必持续生产供应催化剂”的任务,到北京奥达分公司工作。此前,他任北京化工研究院聚丙烯研究室副主任、北京市奥达新技术开发中心副总经理。他说,自己当时既有一份作为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又有坚定的信念:“没有路也要蹚出一条路来,一定要让催化剂的生产走出困难,不再依赖从国外进口。” “我这个人的性格可能比较要强,如果事情做不好,过不了自己内心的一关。那时候的心气,确实跟现在华为造芯片很像。”杜宏斌一直崇尚奋斗者文化。创新团队成员都是能吃苦、肯思考、想改变、愿创新的年轻人,“这20个人都是我筛选确定的,并用新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去运行,我们还为团队设计了徽章”。 据不完全统计,该团队自主研发的相关技术,已累计降本创效9100万元。 一群追梦的人 作为团队骨干成员,包满、钱海、刘显杰、冯超、孙晓薇、李孝平、于连杰和刘大鹏等人,一起经历了团队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凭借在创新团队的突出表现,刘大鹏还收获了“中国石化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孙晓薇说,每次参加团队例会,都是创新思维的交流,是灵感的相互激发,自己对化工专业技术和催化剂制备原理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加入创新团队后,我先后参与开发出载体颗粒高效分级筛选技术、新型直线筛应用技术等。”只要提到技术,刘大鹏总是眼中放光,侃侃而谈。 李孝平称自己在上学时,对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向往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经常臆想,催化剂这种东西,可以在自然界人为改变物质的转化进程或任意控制转化时间,真是非常梦幻的感觉”。 “我们创新团队的研发,在中国石化具有唯一性。”包满底气十足。“干好了就是为国争光、为中国制造争气、为企业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更加荣耀且自豪。”于连杰信心坚定。 “恒”之意志,追求卓越 由于催化剂的存在,人类已经合成了成千上万种自然界从未有过的物质,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展已经超过钢铁、水泥和木材这传统的三大基本材料,广泛应用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所以,手握催化剂,如同造物主。 “我们团队确立了象征北京奥达分公司企业文化的‘恒’。之后,大家在实践中又对‘恒’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即——追求卓越。”杜宏斌介绍。 由于涉及技术保密,该创新团队成员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时,仅限于描述课题组如何制定试验方案、加工制造插底管和金属过滤器等。 “因为没有相似的生产经验,从来都很难清晰判断试验的结果。每个科研项目、每项技术的突破,都是试验、论证、安全分析,再试验,再总结,继续验证。”刘显杰说,自己的工作常态就是不厌其烦、日复一日,历经千百次的打磨。 “所以‘恒’确实可以用来形容我们的日常。”冯超说。 “首先要超越自己,不知道别人好到什么程度,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做到极致,追求卓越。明天做的比今天好,这样就能走到世界前列。”杜宏斌深信,心态改变之后再影响行动,即能逐步完成良性循环。 如今,该团队正开展聚烯烃催化剂新型环保治理成套技术的开发及优化等,力求在聚烯烃催化剂领域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全面形成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的催化剂生产模式。 “其实,各种化合物能够这么规则的聚合,也是一种规律,一种自我要求,或者说是一种极度自律。”杜宏斌笑道,“从来就不存在魔法,创造幸福与成功,全靠一个个拼搏不息的自己。” 杜宏斌(右上)带领的聚烯烃催化剂生产技术创新团队一直崇尚奋斗者文化,成立近3年来,已承担专业课题32项。 刘大鹏 于秋云 供图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