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一线长镜头
他们是浪里的驯龙人,大海里的逐梦者。29年来,他们在南海乘风破浪,担负起茂名石化生产经营第一环节接卸原油的重任。“打造放心单点,建设海上铁军”,口号嘹亮、誓言铮铮!近日,记者走进茂名石化港口部海上作业队—— 南海,追梦人2023年10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柯裕清 张亚培 张国伟 李 悦 许荣波
柯裕清 图 张亚培 张国伟 李 悦 许荣波 文 “面对大海,你都在想什么?” 听到这个问题,孙铁没有立刻回答。扶着栏杆,望向这片蔚蓝,他慢慢吐出几个字:“希望风平浪静。” 孙铁,茂名石化港口部海上作业队卸油作业班班长、主任技师。1994年11月14日,我国大陆首套30万吨级原油接卸系统——茂名石化单点系泊投用。海上作业队随之组建,为无法靠泊码头的大型油轮提供海上驳接输油服务。1996年1月,孙铁成为其中一员。 转眼间,时光已走过29年。在这个团队,孙铁算得上是元老级的人物。从普通员工,到石化工匠、茂名石化主任技师,这片海域,见证了孙铁的点滴成长,也见证了这支队伍的不断发展。 茂名石化单点是国内首套浮动式系泊系统,海上作业队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单点长年漂浮在距离海岸15海里远的深海,周边海况复杂,经常有“土台风”、暗流等袭扰。“我们真是用上了绣花功夫去钻研。”孙铁笑着说道。 每次接卸原油,他们都吃住在油轮上,24小时紧盯卸油过程。经过多年的积累,孙铁摸索出一套适合茂名海域特点的单点操作技术,使油轮系泊和接管时间由投产之初的5到8个小时缩短为1小时,甚至40分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年为茂名石化节省油轮滞期费达400多万元。 可上过单点的人都知道,海上这碗饭不是一般人能吃的。 茂名海域暗礁多、浪涌急,拖轮来回出入深海,非常颠簸。起初,一次卸油作业,往往要在这片海域漂浮十天半个月,跟家人也联系不上。若碰上天气不好,站都站不稳,有的人吐得直不起腰来。不少作业队员都说,出一次海回来,就像大病了一场。 除了克服身体的不适,作业队员还要练就“十项全能”的本领。“每次出海人员有限,大家要熟悉各项业务流程,以便出现特殊情况随时补位,包括做饭。”海上作业队党支部书记黄裕雄说。目前,70%的作业人员取得了双岗资格证。 29年来,茂名单点共靠泊来自世界各地的超级油轮1400多艘,累计接卸原油品种103种,接卸原油2.6亿吨,节约卸油成本超过10亿元。一批批作业队员前赴后继,成为在南海潮汐中奔忙的“赶海人”。 明年3月,孙铁就要退休了。谈起这个话题,他有些动容:“我们这支队伍,年轻人多了,高学历的多了,这是好事。打造放心单点,建设海上铁军,以后会越来越好!” 记者手记: 此次登船前,我做了充足的准备,锻炼身体,预防严重晕船。所幸,当天没有大风浪,只有难以抗拒的烈日。 跟着作业队员完成一项项流程,我感慨这个团队的凝聚力。漂泊在海上,我也更加理解他们对大海的敬畏。 有个情景,一直令我难以忘怀。那是在进入外籍油轮餐厅用餐时,孙铁的几句话。他说到海上作业队的前几年,每次登上外籍油轮,都不能进入员工餐厅用餐,得自己带干粮。居住的房间特别狭小,经常一个人睡床上,一个人睡地上。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孙铁说,祖国的强大,他在油轮上能最直观地感受到。 我相信,孙铁他们过硬的业务能力,同样也在向外籍油轮证明着中国的强大。(柯裕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