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1版:中国石化报01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强化碳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进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有序开展碳资产管理运营

碳科公司助力碳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3年09月2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宁
16.8K

    王 宁

    水网交织的苏中平原,每年有近20万吨二氧化碳被注入江苏油田地下,完成封碳驱油的任务;长江北岸的工业区,南化公司1000吨/年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进入调试开车阶段,瞄准先进目标开展工业化示范。这些项目取得的碳资产经过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公司进行交易后,可取得更大效益。

    在碳科公司运作下,一条从CCUS技术研发到深挖碳资产价值的全产业链,正蓬勃兴起。

    去年9月,国内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碳科公司在江苏南京揭牌。一年来,该公司紧扣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碳资产价值挖掘两项职责,强化碳全产业链技术创新、CCUS项目投资运营、碳资产管理运营三项核心能力建设,突出“科技+数字+资本”融合发展。目前,CCUS技术整合研发及应用逐步走向正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合资合作模式逐渐清晰,碳市场运营、碳资产开发布局初具规模。

    二氧化碳捕集与驱油封存是现阶段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技术手段之一。不久前,碳科公司完成《二氧化碳捕集与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方法学》编制和申报,受到生态环境部积极评价,发布后将为量化和核查减碳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填补国内外相关方法学空白,提高CCUS项目收益和可实施性。

    为进一步构建碳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由碳科公司牵头,南化公司、胜利油田和相关高校共同打造的碳科技联合研发平台,正积极推进建设。平台计划集聚一批碳产业领域知名专家和技术人才,以新型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和高附加值转化技术等研究为先导,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理念,推动碳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发展和迭代升级。

    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方面,碳科公司通过与胜利油田、江苏油田等成立联合项目部,提升二氧化碳驱油项目盈利能力,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资产,使其更具商业化价值和可持续性。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羧酸类或碳酸酯类产品,能量利用效率和经济性较高,是为数不多的有经济效益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项目。目前,碳科公司跟进的碳酸酯溶剂项目,每年可消纳10多万吨二氧化碳,为有碳源的企业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利用提供了示范。

    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深挖碳资产价值,今年8月,碳科公司经过数月努力,首次组织了中国石化油田企业光伏发电项目上游减排量申报,结果显示经济效益明显。这是该公司认真梳理全系统减排量和多种减排机制后,在开发碳资产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

    目前,碳科公司代理了系统内32家企业的碳交易业务,在全国各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设碳交易自营账户,打造碳资产资源池,为系统内企业储备碳资产,降低整体履约成本。同时,逐步启动欧洲、美国、中东等地区碳交易,探索形成全球业务布局。

    下一步,碳科公司将继续健全碳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加速CCUS项目商业化运营,大力推进碳资产价值开发、碳合同管理、碳管家服务等工作,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