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坚持创新驱动 担当危化品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023年09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杨 哲
杨 哲 安工院深入学习贯彻集团公司年中工作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四个能否”、“三步走”战略目标、“五个一流”发展路径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与要求,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高水平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本质安全技术创新,全面打造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坚决扛稳扛牢担当危化品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职责。 紧扣核心职责,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危化品安全原创技术策源地。牢记“国之大者”,高水平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紧盯新时期能源化工安全需求,强化氢能、化学储能、智能管控等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完成化学品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完成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等国内领先实验平台,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研究和实验能力。强化基础研究,梳理建立共性知识体系,大力推进导向型基础研究,探索推进自由探索型基础研究,提升体系化基础研究能力。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加快落实集团公司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部署,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安工院宁波公司设立取得重要进展,区域性化工产业技术创新与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聚焦关键领域,强化引领保障,支撑能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推进安全风险管控数智化转型,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保障。深入推进数字化系统建设,实施双重预防数智化管控平台功能提升,进一步强化数据治理,实现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警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智能巡检机器人、工艺平稳技术等研发应用,为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支撑。全力打造氢能安全创新平台,为新兴领域发展提供支持。加快推进氢能安全研究布局,组建氢能安全创新团队,针对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过程安全瓶颈问题,一体推进氢能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等研究攻关,加快推进氢能安全重点实验室创建,编制氢能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并积极推动立项,为氢能产业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坚持本质安全,发挥技术优势,服务行业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聚焦工艺本质安全,研发化工过程安全保障技术,推进反应失控机理模型等技术研发,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聚焦重大火灾爆炸风险防控,开发罐区安全保障等成套技术装备,核心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提升企业重大风险防控能力。聚焦风险评估,大力推进风险评估和燃爆计算软件国产化,自主研发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平台,建立风险清单,形成风险集成量化运算工具,为重大风险定量评估提供支撑。大力推进新领域研究,针对化工新材料新工艺、安全控制系统等“卡脖子”技术中的共性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为行业安全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坚持人才为本,强化引育管用,建设危险化学品领域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聚焦关键和前沿技术领域,靶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深入推进创新团队、“揭榜挂帅”和科技孵化平台建设,探索实施中长期激励,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项目”评价机制,开展分类评价,创新评价方式。鼓励引导科研人员重视试验数据、创新质量,努力塑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创新文化。 (作者为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安工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高水平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本质安全技术创新,全面打造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坚决扛稳扛牢担当危化品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职责。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