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新能源业务多点发力 同绘绿色发展新画卷

中国石化积极布局加氢站、充换电站、光伏电站等新兴业务,截至8月底累计注氢量、充换电量、光伏发电量同比均实现翻番
2023年09月1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周金广 张 雪
16.8K

中国石化综合能源服务站 。 杨丽航 摄

    □周金广 张 雪

    中国石化积极布局加氢站、充换电站、光伏电站等新兴业务,坚定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截至8月底,累计注氢量、充换电量、光伏发电量同比均实现翻番。

    紧跟“双碳”步伐,洁净前行

    在“双碳”目标下,化石能源将逐渐退出主体能源的舞台。未来在交通领域,氢能与电能将共同承担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使命,与传统油气能源一并构成结构更合理、场景更丰富的综合能源生态格局。

    国务院在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占比达到40%,或将突破8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将超出预期,对传统交通能源的冲击会日益凸显。

    据权威机构报告,我国2022年5月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高达25%,速度远超预期……预计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3000万辆,约占汽车保有量的8%,替代成品油超过0.7亿吨。

    近年来,面对深刻的行业变革,中国石化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全国3万余座加油站的网点优势、网络优势、品牌优势,统筹布局加氢站、充换电站、光伏等配套设施。打造出全国首座“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山东济南石油第58综合加能站,该站具备“油气氢电服+培训基地+光伏”七大功能,光伏装机规模达203千瓦,是我国首座实现“净零排放”的综合加能站。

    在发展新能源业务的同时,中国石化各销售企业不断试点新业态、新应用。在福建省宁德市闽东路加油站与宁德时代合作建设“光储充检”一体化示范项目,在一个加油站同时实现光伏能源接入、电网扩容、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及检测等功能。在广东、江苏等地探索布局100余座为快递、外卖等B端及C端用户服务的两轮车/三轮车换电柜,解决快递、外卖行业充电难、充电贵、续航不足等问题,取得较好反响。

    紧盯市场趋势,“光电”发力

    着眼市场需求,积极融入市场新格局。中国石化坚持以自建自营为主、站内站外同步推进的方式,加快布局充换电站、光伏发电,着力构建全国“一张网”,巩固行业领先地位,以实际效果树立标杆,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加快充换电、光伏业务发展,推动各销售企业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1~8月,充换电量同比增长140%,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119%。

    为进一步提升各地区新能源车车主的体验感,销售公司倡导各单位因地制宜,着眼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布局光伏及充换电业务,打造“人·车·生活”综合服务圈。广西石油按照国家双碳“1+N”政策体系要求,建成系统内首座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定的五星级充电站——柳州城站综合加能站,集光储充换一体化、清洁油品、易捷驿站、易捷服务等多业态于一体,打造出充电40分钟的“人·车·生活”综合服务圈,日均服务500多辆次,有效提升了客户体验感,增加了客户黏性。

    伴随着北海油库12.1兆瓦集中式光伏项目及九江油库两兆瓦光伏项目的竣工验收和并网发电,销售企业兆瓦级较大规模光伏发电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北海油库12.1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可达1400万千瓦时。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闲置土地的利用率,而且使北海油库实现了清洁能源100%替代外购电力,极大降低了碳排放,减少了多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732吨、烟尘0.56吨、二氧化硫6.98吨,节约标准煤4296.6吨。北海油库基本实现碳中和。

    拓展应用场景,“绿氢”先行

    当前,氢能仍处于市场导入期和示范期,与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石化围绕国家重大体育赛事、氢能示范城市群、国家氢能发展规划、国内相关头部企业等不断寻求突破,加快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

    截至8月底,在全国建成105座加氢站,氢气加注量同比增长158%,成为全球在营加氢站数量最多的企业,为打造中国石化“第一氢能公司”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中国石化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合作伙伴的契机,做好赛场内外氢气保供工作,为北京冬奥会贡献石化力量。2021年9月,中国石化北京庆园街加氢站、王泉营加氢站、兴隆油氢合建站和河北崇礼西湾子加氢站等4座服务冬奥会的加氢站投入运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这4座加氢站实现平稳运行,累计为赛事车辆加注氢气86.99吨、服务北京冬奥车辆8689车次,实现了无断供、无事故,圆满完成安全保供任务。通过洁净能源赋能绿色冬奥,展现了中国石化良好的品牌形象。

    为解决20兆帕压力等级氢气管束车等制约氢能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中国石化不断探索各种新工艺、新路线、新方向。在北京、上海、广州、淄博和重庆等5个地区靠近炼厂的区域开展短管道输氢示范项目,利用氢气管道连接炼厂内高纯氢和炼厂外加氢母子站,实现制氢加氢一体化。全国首座甲醇制氢加氢一体站——燃料油大连盛港综合能源站投用,制氢成本下降20%,为我国氢能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的“石化方案”。

    (作者单位:油品销售事业部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