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经纬公司华北测控公司打破专业壁垒,积极探索专业融合模式,在转型的赛道上,“跨界”员工尝到了甜头

“拥有一技之长,就有一席之地”

2023年09月0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单旭泽 张丽
16.8K

    单旭泽  张 丽

    8月21日,在鄂尔多斯沙漠腹地DK13-FP36井场的10米钻台上,经纬公司华北测控公司定向工程师杨进财目不转睛地盯着司钻显示器上不断变化的曲线和数据,精准控制钻头的井眼轨迹。这是他由录井工转岗到定向专业后独立施工的第6口井。

    华北测控公司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专业融合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跨界”配置人员,力争用最精干的队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两年来,共有50余名员工转换赛道,跨界到测井、定向等含金量更高的岗位。今年以来,该公司在19个创效项目中盘活115人,实现合同额2909万元。

    专业融合 形成合力

    2021年4月,经纬公司挂牌成立。经过改革重组,原华北石油工程公司的测井、录井和定向专业共7家基层单位划归到经纬公司旗下,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华北测控公司。

    石油钻探过程中的测井、录井和定向专业,既小众又重要。三个专业比较起来,定向和测井创效能力强、产值高;而录井专业产值低、人工成本高。

    华北测控公司有119名定向工程师分布在河南、内蒙古和新疆工区,年创产值近一亿元,成为公司人均创收最高的专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工作量饱满、人员紧缺的突出矛盾。公司打破专业壁垒,积极探索专业融合模式,充分发挥专业资源整体优势,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单一岗多人胜任,形成创效合力。

    转换赛道 技术升级

    “只要有热情,愿学肯干,我们非常鼓励大家转岗‘升级’。”鄂尔多斯项目部经理柴文广多次在宣讲会上动员一线员工。

    “学了新的专业技能,是不是以后就要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了?”“转岗了,薪资待遇会有减少吗?”部分员工提出了种种疑问。

    “放心,技多不压身。”公司领导设身处地给大家解释,“对于个人,能够提升综合业务素质,扩展发展空间;对于公司和项目部,能够让各专业互融、互通、互补,实现人力资源最优化。”

    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公司还匹配了相应的薪酬通道,制定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措施,实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创效不创效不一样”。

    “拥有一技之长,就有一席之地。”杨进财对此体会很深。他曾是一名有4年工作经验的综合录井工。得知定向专业缺人,而且创效能力要比原岗位高,2022年6月,他向项目部递交了转岗申请。经历9个月的勤学苦练后,杨进财熟练掌握了定向专业技能,经过多轮考核,实现独立顶岗,当月收入就比上个月高出了一截。

    一专多能 多劳多得

    5月,杭锦旗区块J30-5-P20井缺少一名录井地质采集工,项目部派出定向技术员姜东去该队支援。他此前已有5年的录井工作经验,既可保障定向施工,又能支援录井生产,一专多能,多劳多得。

    以前,在直探井施工中,施工人员构成是7名录井人员和2名定向人员。如今,项目部优先派遣既会录井又懂定向的人员驻井施工,人员构成为6名录井人员、1名定向人员和1名复合型人才,既压缩了单井用工总量,又减少了人工成本。

    如今,勤奋好学的杨进财可以在录井和定向专业之间灵活切换。他从综合录井工转变为定向工程师,转换赛道,技术升级,岗位晋阶,在职业发展和收入上都尝到了甜头,年收入可增加3万元。他的“跨界”故事带动了更多的员工“跨界”转岗。一线队伍焕发出满满的创效活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