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将“硬骨头”雕琢成“金饭碗”2023年08月3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薛 婧 刘 沙 牛娜
□薛 婧 刘 沙/文 牛娜/图 三星堆、大熊猫、火锅、麻将……巴蜀大地、巍巍山脉“特产”亮眼,聚宝盆里财物丰厚。 作为我国天然气最丰富的盆地,四川盆地被誉为我国天然气工业的“摇篮”。深耕于此60余年的西南油气分公司,深入实施资源发展战略,致力打造三大领域天然气勘探开发卓越技术,引领我国致密砂岩、超深层碳酸盐岩、深层页岩气发展,为中国石化品牌增光添彩。 在西南油气分公司致密砂岩天然气勘探研究领域,川西须二气藏难动用储量高效评价创新团队朝气蓬勃,将青春融入“匠心”,潜心科研,攻坚克难,打开了难动用储量效益开发新局面,有力支撑了四川盆地首个须家河组气藏10亿立方米/年产能建设方案的启动实施。 “新盛201井测试无阻流量高达288万立方米/日,新盛202井获日产天然气50.73万立方米……”在攻关川西须家河组的第六年,他们迎来了“丰收年”,一连收获8口高产井,取得川西须家河组气藏评价重大突破。 川西须家河组气藏勘探开发始于上世纪70年代,半个世纪里,始终未能突破效益开发难关。团队成立后,19名科研人员组成基础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评价、开发方案与井位部署、跟踪5个小组,攻关川西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规模有效开发评价。 58口井地质完井报告、47口井试采资料、26口井636米岩芯、6924个物性分析数据、4172块岩石薄片……他们在短短一个月里吃透了厚厚的资料。 “同样的部署思路,为什么有些井高产、有些井低产、有些井却是干层?”他们直面问题,转变思路,逐一论证成藏期古构造、烃源供给、裂缝类型、储层类型等差异研究,强化物探—地质—工程一体化,创新提出了川西须家河组高产富集规律,明确了有利区分布。 一轮轮研讨交流,一次次思想转变,他们奋战在川西须家河组开发技术最前沿,独创出川西须二气藏差异化钻井部署模式,突破了“甜点精准中靶”的技术瓶颈,效益井占比从25%提升至82%,平均单井日无阻流量是前期的3倍、日产量是方案设计的4倍,为川西须家河组难动用储量规模效益动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团队先后承担中国石化开发先导项目3项、中国石化科技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2篇,申请专利15件、获得授权7件,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石化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一等奖、油气开发成果奖,获评中国石化青年文明号、中国石化优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先后获得集团公司突出贡献专家、油气开发方案优秀专业技术首席、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如今,他们将理想抱负融入四川盆地天然气大发展事业,深耕低品位、大规模的天然气难动用储量,将“硬骨头”精心雕琢成“金饭碗”,擦亮中国石化致密砂岩天然气勘探开发“金字招牌”。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