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羌塘盆地,中国石化油气科考野外联合攻关团队克服了氧气稀薄、一天过四季、陷车无数次、用餐艰苦、无功折返常态化等难以想象的困难,只为寻觅油气藏的蛛丝马迹

羌塘科考故事

2023年08月2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贺 彦
16.8K

□贺 彦

“三支队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了两个阶段的任务,查明了羌塘盆地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及差异性,进一步落实布曲组、波里拉组及夺盖拉组沉积特征。”近日,勘探分公司新区项目部副经理、中国石化羌塘盆地“十四五”油气科考野外联合攻关团队队长范志伟,在汇报羌塘野外科考成果时说。

前两年的考察都以烃源岩、沉积储层为重点,今年以构造为主,兼顾沉积储层,调查西线、两条中线(826线和TS线)、东线共4条线路,跨度大、路程长。

今年的科考除面临极寒缺氧、高海拔等挑战外,工作量更大,科考队员还4次南北向穿越300多公里藏北无人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雨雪天气。

发扬老西藏精神,七上奇嵘山

翻雪山、过草地、蹚冰河……826线的队员们在羌塘盆地重走红军路,发扬老西藏精神,七上奇嵘山,最终完成考察任务。

6月,826线小分队由拉萨进入羌塘腹地。

勘探分公司科研人员江馀是“野外新人”。在海拔5200多米、冰雪覆盖的龙尾错露头,面对低温与漫天风雪,他真正体验到了“勘探队员之歌”的内涵。首进友谊泉,大雪封山;远探小木马山,陷车7小时;观察尖头山点,疾风劲吹,飞沙走石,能见度不足15米……这就是在北羌塘科考的日常。

6月21日,科考队员首上奇嵘山,因冻土陷车未能成行,后来两次改道,也因河水暴涨、泥沼不断而失利;6月23日,队员们披着星光上路,但随着太阳升起,冻土软得跟面包一样,车辆相继沦陷……

6月30日,队员们第7次来到奇嵘山。他们沿着之前观察点位时发现的一条“隐藏”山后的小路前进,突然天降大雨,让前进的难度陡增。每次都是陷入不停陷车挖车“死循环”,司机抱怨:“要不第二阶段再来吧。”

“第一次距离20公里,后来15公里,目前距离奇嵘山只有8公里,差距一直在缩小,我们再研究研究!”范志伟盯着地图若有所思,“往东北走,绕着山顺着河谷前进,再尝试一下。”

队员们按照这个方案,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走出沟壑,来到一片开阔草地。地图显示:已到奇嵘山下!

奇嵘山剖面是中央隆起带北边界一级大断裂,这里海拔5400米,通过观察可以落实隆起带和北羌塘的构造受力情况。

“这样的经历不可复制。”范志伟说,“过去都是由南向北逐步进发,身体有适应期,现在直接进入5000多米的北羌塘,大家高原反应严重,尤其是第一次进藏的人。”

在观察点,队员们边爬山边清除厚厚积雪寻找古油藏痕迹、记录地质现象、用地质锤采样,每一个观察点都需要多步操作,而他们的每一条记录都是对羌塘盆地构造现象最直观的刻画。

在这里,他们见到了北东向断裂切割北西南东向断裂,其中北西南东向断裂宽度约400米;测量了3条断层的产状,描述了断层应力方向和发育规模,采集了断层角砾岩、擦痕等样品;通过断层情况反推出了该处的油气保存条件和构造受力情况,分析了南羌塘与中央隆起带的应力差异,判断出了这两处不同构造单元形成原因及时空变化规律,为后续科研攻关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雪中的意外收获

在海拔5200米以上的皑皑雪域,TS小分队13个人开着4辆越野车和1辆卡车,同样遇到了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

队长梅庆华说:“那天天气阴沉,偶尔飘一点雪花,行进中雪越下越大,行驶40公里时,能见度已不足20米,道路完全看不见了。”

返回时需要沿着来时车辆印记,担心印记被大雪覆盖,大家决定返程。

一辆车掉头时,因能见度低看不到路,掉进了沟里。道路狭窄,后车根本拖拽不上来,队员们只能冒着暴雪挖车。

队员们近3小时才脱困,此时,雪小了、能见度高了,大家决定继续前进。遇断桥绕行时,卡车又陷在泥里,3辆越野车一起拖也拖不动,4小时“花式”挖车让大家筋疲力尽,最后,无奈卸下8桶约1600升油料,才得以脱困。

西线小分队在拉雄错南剖面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从木布村营地出发有近4个小时过山车般的车程,路过木布湖时遭遇山体滑坡,道路被滚落的岩石拦住,还有近40度的陡坡,队员们只能另辟蹊径,原本10分钟路程,提心吊胆地走了两个多小时;因夜雨河水上涨,队长韩京、副队长吴浩、领队谢尚克手拉手在冰冷的河道中徒步引导,车辆紧跟其后,才顺利过河。

终于到达剖面点,队员们立即细致观察描述、拍照、精测距离、采样装袋……

在返程途中,大家注意到附近有座山,根据以往的经验,这应该是生物礁滩相出露面貌,尽管身体疲惫,他们还是决定驶向山顶。在这里,他们发现多层生物滩相白云岩,储层面孔率可达10%以上,与上一个剖面孔隙发育程度相当。继拉雄错西剖面新发现北羌塘布曲组台缘礁滩相后,该剖面的进一步测量使布曲组台缘在平面上得以拓展,为下一步羌塘盆地勘探选区提供了依据。

不友善的友谊沟

友谊沟是这次科考的重点区域之一,位于羌塘盆地西北部,工作海拔5300~5480米,队员们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布曲组主要目的层沉积相展布。虽然队员们在上高原前就做好应对困难的思想准备,但在这里遇到的困难令他们措手不及,友谊沟并不友善。

第一次出征友谊沟,行驶至距离30公里时,积雪厚度已在10厘米左右,一车被陷,两车救援被陷,大家接力挖车、推车和救援。此时,风雪交加,队员们极度疲惫又缺氧,队长韩京做出放弃此次探勘的决定。最终,陷车18次、挖车3个多小时,结束了初探友谊沟。

第二天,阳光明媚,他们决定第二次出征友谊沟,但行驶至距友谊沟40公里时,已陷车7次。综合积雪厚度、地面松软程度、队员身体状况,再次放弃,铩羽而归。

在测量独雪山剖面时,他们发现与友谊沟同一山脉的雪线上移,这说明天气转暖,于是决定“三探”友谊沟。

这一次友谊沟没有辜负他们,仅陷车6次,就到达了距离友谊沟仅6公里的甜水河。

队员们在这海拔5400米的地方安营,趁太阳落山前沿着河沟开展初步测量。

晚上7点半,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地描述、测量和采样时,忽然雨雪交加,所有人都被打湿。风雪后的天空最美,清澈湛蓝。但凌晨1点多,又下起了冰雹。队员们一觉醒来已是6点多,车外白雪茫茫。

队员们冒着大雪继续测量。

“这里有深水斜坡相沉积,快来看!”看到“活档案”,队员们都非常激动。在河谷中,大家看到一颗颗角砾灰岩,颜色很深,角砾成分都是碳酸盐岩,还能见到一些生物分布其中,初步判断为礁前滑塌角砾岩,推断该区可能存在深水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