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新装置“近水解远渴”创效过亿元2023年08月04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连鑫龙 张 庆
连鑫龙 张 庆 7月25日,在西北油田采油三厂10-2计转站,值班人员正在对新安装的“就地分水装置”参数进行精细调整,力求提高前端分水量。 “新建装置投入使用后,每天可以增加前端分水量600立方米,实现就地分水、就近注水,还可大幅减轻西北油田三号联合站的处理负荷及管网压力。”采油三厂管理一区总监刘毅介绍。 采油管理一区有350 多口生产井,9 座计转站。随着开发的不断推进,通过注水、注气来提高采收效率的单井占比达 70%,并且逐年增多。计转站汇集周边单井管网后,经过初步的油气分离,将油水混合物输送至十几公里外的三号联合站进行下一步油水分离和原油脱水,再通过管线将处理达标水返输到需要注水驱油的单井上。较为偏远的单井只能通过车辆运水,每天的生产需要供水近千立方米,20多车次才能满足,拉运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伴随着开发深入,油井含水量逐年增加,管输运行压力不断上升,拉运费也逐年上涨。如何通过技术改造,升级装置输送效能,提高运行效率,成为提高生产效能、降低吨油成本的关键所在。 2019 年,该区在8-3计转站首次增设了“就地分水装置”,并对周边计转站进行“一管双用”改造。装置和管线升级改造完成后,充分发挥管线油水分输的功能,在管网前端可实现日分水1000立方米,顺利注入地层补充能量,近水解远渴,实现“以水驱油,化水为油”。 8-3 计转站负责人张素梅介绍,该站原本只接收处理附近3个计转站的来液,“就地分水装置”投用后,可满足4个计转站周边单井的提液需求,管输效率大大提升。 “就地分水装置”的投用使管线里的含水量大幅下降,减少了以往“水在管线来回跑,车在路上花钱运”的情况,提升了管输效率,减缓了管网的运行压力。“就地分水流程的高效运行,每年可增产2.3万吨,投用以来已累计实现创效超两亿元。”刘毅说道。 截至目前,采油三厂已在采油管理一区建成“就地分水装置”两座,“一管双用”管线约 270 公里。下半年,他们还将在采油管理二区投用两座“就地分水装置”,继续推广这一生产模式和增效经验,不断提升管网输送效率、优化站库处理效果、释放油井生产潜能。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