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石头记”2023年06月2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梅 强 郝兆璐 卢晓莉 乐忠华
梅 强 郝兆璐 卢晓莉 乐忠华 在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岩芯库,有一排来自5000多米地下的特别岩芯。它们,从四川盆地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走来,承载着几代石油人发现中国南方大气田的梦想,讲述着普光气田的成长历程。 时隔18年,再次见到这些标记着“普光D-1井”的岩芯,中原石油工程西南钻井分公司副经理贾朝阳仍抑制不住地激动。 “当时的普光D-1平台就是现在的302平台,是普光气田第一个开发井平台。302-1井是普光气田第一口开发井。当时我是70117钻井队的队长,我们队负责这口井的钻探,先后在飞仙关和长兴组的5100米至5471米处,取出135米岩芯。现场的地质人员把部分岩芯放在水里,就咕嘟咕嘟地冒气泡,像水开了一样。我们就知道,发现大气田了。”贾朝阳回忆。 通过分析岩芯,确定了普光气田的开采规模,规划起气田宏伟的开发建设蓝图。从2005年12月28日普光气田第一口开发井普302-1井开钻,至2009年6月18日气田主体最后一口开发井完井,一个年产天然气规模百亿立方米、硫黄200多万吨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横空出世。 在中国南方发现世界级的大气田一直是几代石油人的梦想。南方海相天然气勘探理论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多个科技攻关时期后,中国石化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科研攻关团队创新性形成海相油气勘探理论。至此,中国南方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勘探掀开了历史新篇章。 “这一理论形成了针对我们四川盆地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的储存发育特征及成长规律的一些认识,指导了我们普光七年的发现,同时也指导我们南方勘探在元坝、大湾、毛坝等区块的勘探。”中原油田气藏综合研究专业高级专家彭鑫岭介绍。 在海相理论的指导下,四川省宣汉地区发现并探明了国内最大碳酸盐岩整装气田普光气田,促使国家启动并顺利建成了“十一五”重大工程川气东送工程。十多年过去,作为川气东送气源地的普光气田,已累计生产天然气1000多亿立方米,为国家能源安全和长江经济带注入绿色发展动能。下图为“普光D-1井”的岩芯。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