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铁军”1字号井 天地见精神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鏖战1字号井
2023年06月1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袁旭光 蒋晨峰 翟文尚
16.8K

中原石油工程公司70128钻井队员工庆祝普光1井喜获高产油气流。
中原石油工程70128钻井队在四川省达州市打的普光1井。
海拔高斗志更高,中原石油工程70867钻井队在藏北羌塘盆地无人区施工羌科1井,创造了世界钻井史上的奇迹。
中原石油工程70117钻井队经过5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成功取出整筒岩芯,排除了重大井下隐患,避免了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编者按:在“庆祝中国石化成立四十周年企业文化故事会”中原石油工程站,该公司讲述了《“铁军”1字号井 天地见精神》《扬帆海外三十年 “一带一路”铸品牌》《油嫂撑起一片天》等故事。本版刊发其中两篇,以飨读者。

袁旭光 蒋晨峰 翟文尚

1字号井,代表着顶天立地的钻塔,代表着从无到有的突破,孕育着一个新油气田的希望。无论黄河两岸群雄逐鹿,还是大江南北纵横驰骋,中原石油工程人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用满腔热血与奉献精神书写着500多口1字井开山力作,展示着“中原铁军”坚韧不拔的形象,诉说着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山路再弯再难 挡不住挺进巴山的脚步

2001年9月,位于四川省达州市的普光1井即将开钻。中原石油工程70128钻井队的“铁军”,从中原大地千里挺进大巴山。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里层峦叠嶂、峭壁林立、路窄沟深,夏秋细雨绵绵、冬天阴冷潮湿,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工,困难重重。最先考验他们的是设备搬迁。钻井架、泥浆罐、柴油机等,轻则几吨、重则几十吨。光是看着头顶的峭壁、脚下的悬崖,都不免心有余悸,更别说把这些超重、超宽、超长的设备转运到山上。

为了提前开钻,大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艰苦奋斗,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上山时,为防止翻车,用拖拉机前面拖,铲车后面推;下山时,为防止车辆打滑,就把枕木、稻草塞到车轮下,再用铲车在后面拉。特别是遇到U形急转弯,车辆几乎没有转弯半径,就用50吨的吊车直接将车尾吊过去。从210国道普光出口到井场,短短20公里,就有50多个U形弯。他们一弯一弯地绕,一步一步地挪,一车一车地倒,经过10天奋战,120多车设备终于抵达现场。虽然大家的脸庞晒黑了、膀子磨肿了、双手磨破了,但是提前5天完成搬迁任务,为早日开钻赢得了主动。

在决战决胜普光1井的艰辛日子里,“中原铁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集智攻关、群策群力,攻克了世界钻井难度顶级的复杂地质构造,战胜了井斜、垮塌、喷漏和高含硫气田开采的世界级技术难题。普光气田华丽诞生,向世人证明,钻井再难,难不倒敢打硬仗的“中原铁军”。

从此,“中原铁军”威名响彻巴山蜀水。

雪域高原“生命禁区” 缺氧不缺精神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了昆仑山,如进鬼门关;上了唐古拉,死神把手抓。但是,中原石油工程的70867钻井队,在藏北羌塘盆地无人区施工羌科1井,创造了世界钻井史上的奇迹。

他们刚翻过海拔5394米的念慈唐古拉山口时,全队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大家呼吸困难、头快要炸了似的。在这里,即便是普通感冒,也可能导致肺水肿、脑水肿,危及生命。但当时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路上没有食宿地,更没有医院。大家只能轮流使用应急氧气包,服用红景天,靠着坚定的信念熬过了人生最为漫长的一个夜晚。

羌塘的天,如同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进入雨季,连续三个月,每天狂风暴雨夹杂着冰雹席卷而来,通往井场的道路多处被冲毁,物资运输全面瘫痪,车辆深陷泥潭最长达15天之久。

如果油料不能及时补充,施工就无法运行;如果生活物资不能及时到井,员工就得忍饥挨饿。关键时刻,“中原铁军”抽调人员把守在各个关键点,大家扛沙袋、填沼泽、修涵洞、疏河道,一边抢修道路,一边保证正常生产,奋战70多天。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一口井下来,人均瘦了20多斤。平台经理席小军激动地说:“这口井是我们60多名兄弟用1200斤肉换来的!”这是多么朴实沉重的语言,又是如此滚烫而扎心!

地可动山可摇 施工的探井像命一样重要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中原石油工程70117钻井队的网电钻机突然停电。带队施工的平台经理李忠寿意识到,取芯井段上方有400米的盐膏层,地震造成盐膏层蠕动,极有可能导致卡钻、套管变形,一旦套管错断,这口井将彻底报废!必须尽快起钻,回灌泥浆!柴油机工马上发电,不到两分钟,动力恢复,钻机重新运转。

党员骨干自发组成突击队,带领大家将一袋袋加重剂扛到泥浆罐旁,迅速添加到搅拌罐里。大家不顾泥泞路滑,跌倒了爬起来继续扛,终于,泥浆顺利回灌井筒。经过5个小时连续奋战,他们成功取出整筒岩芯,排除了一起重大井下隐患,避免了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40多年来,中原石油工程队伍相继发现元坝气田、涪陵页岩气田等23个油气田,在国家科学钻探、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建设领域,先后施工大陆科探1井、红参1井、元深1井等500多口1字号井,数量之多全国独有。中原石油工程“铁军”是披荆斩棘的先锋队,是勇于担当的探路者,是勘探开发的主力军,被誉为国内陆上钻井的旗帜和标杆。

“铁军”1字号井,天地见精神。以1字号为代表的数万口施工井,是中原石油工程“千军万马”决战决胜的战场,是千难万险干事创业的舞台,是千锤百炼淬火成钢的熔炉。他们深知,选择了石油,就是选择了责任和担当;选择了钻井,就选择奉献和坚守。这就是以身许国的“中原铁军”!这就是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的“中原铁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