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十三光头”战卞杨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是“十三光头”战卞杨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2023年06月14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禄
16.8K

    王 禄

    精神的力量才是真正的锋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是“十三光头”战卞杨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奋勇向前。

    1988年的夏天,几百台车辆、几百条船只,水陆并进,日夜兼程,将上万吨物资运抵江苏省金湖县一个叫卞塘的小村镇,拉开了江苏油田卞杨会战的序幕。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火热的工地上驶来一辆卡车,从车上跳下来13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他们就是试采二厂作业一队的青年突击队员。颠簸了五六个小时,赶了100多公里路,在吃住尚无着落的情况下,一班人马未作休整,丢下行囊直奔卞4井场试油抢产。

    会战初期没有道路,雨后的湖滩坑坑洼洼、泥泞不堪。运送油管的卡车无法进入,小伙子们人拉肩扛,将近10米长、90公斤重的油管“人肉运输”到井场。鞋子陷在泥里拔不出来,大家干脆全部光起了脚板。

    已经退休的倪福建谈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仍然神采奕奕:“我们深一脚浅一脚,硬是将200多根油管,一根一根从卡车上卸下,扛到1公里外的井场上。当时扛油管和下通井管柱同时进行,大伙儿都成了泥人,面目全非。渴了,就喝河水;饿了,就啃一口从旁边井队弄来的冷馒头;困了,就钻进草堆眯一下……”

    他们24小时连轴转,马不停蹄地做替泥浆前的施工准备。当天晚上就完成了两口井的通井机就位、穿大绳、装井口、上油管、下通井管柱、替泥浆、起通井管柱的任务,保证了两口井同时射孔。

    在下泵过程中,忽然发生井涌。队长黄林率先冲进油雨中抢站井口下油管。在他的带动下,13人轮番上阵,都变成了一座座“油雕”,只剩下一口白牙和两只眼睛露在外面。就这样,所有人钉在井场上三天三夜寸步不离。完成任务后,他们请老乡烧水,将就洗一下。可是头发上的油污却怎么也洗不掉,兄弟们干脆把头发给剃光了。

    已经退二线的唐业兵谈起那段火热的青春,有说不完的话:“那时正是大夏天,两班倒着抢进度,热得实在受不了,干完活儿就往河里跳……我们一个班干了16个小时,拉油管时把手指弄伤了,连皮带肉翻了起来。我顾不上疼痛,坚持到天亮,换了班才到医院包扎,然后又继续站井口、甩管钳。”

    会战中,13人用了不到24小时就拿下第一口井,受到指挥部表扬。也因此,“十三光头”战卞杨成为卞杨会战中的一座丰碑。

    35年过去了,“十三光头”在江苏油田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分别是:黄林、倪福建、马建桥、唐业斌、沈金华、刘建明、廖新克、顾军、杨龙平、李海、张更、康宜克、陈勇。

    (作者来自江苏油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