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聚焦市场持续创新烟气脱硝技术2023年05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孙宝翔 王宽岭
【大连院烟气脱硝技术创新团队简介】 团队现有成员20名,历经近20年的持续创新发展,承担国家和中国石化科技项目20余项,开发的催化裂化(裂解)、燃煤燃气锅炉、乙烯裂解炉、加热炉等典型石化行业烟气脱硝技术取得了优异的应用业绩,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多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 本报记者 孙宝翔 通讯员 王宽岭 今年,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FN-3Y型乙烯裂解炉烟气脱硝催化剂开发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技术在镇海炼化、海南炼化等企业应用,收到烟气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优于超低排放国家标准的良好效果。这是大连院烟气脱硝技术的又一新进展。 烟气脱硝技术是大连院长期坚持的科研方向,烟气脱硝技术创新团队涵盖具有工业催化、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计算化学、化工机械等专业背景的多名专家,采用“大兵团”作战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研究。团队建立了良好的人才成长培养机制,通过“师带徒”方式实现技术和经验的传承,培养了多名技术专家,已成为国内石化环保领域最具活力的科研创新团队之一。 多年来,团队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聚焦新型脱硝催化剂与工艺技术开发,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通过耐高温载体、精准调控催化剂酸性、氧化还原性和疏水性等手段,开发了系列高温、中温、低温和超低温脱硝催化剂,在20多家企业100多套工业装置上应用,每年减排氮氧化物6万多吨,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中,乙烯裂解炉烟气脱硝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烷基化废酸再生烟气高温脱硝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技术进步需要持续创新,更需要市场认可。团队始终以市场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2022年开展10项课题研究,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与升级,秉持“基础理论创新促进应用技术创新”理念,在催化反应机理研究、催化剂载体改性、催化剂性质调控技术、脱硝流畅模拟技术和内构件性能提升方面开展综合研究。创新成果提高了催化剂脱硝性能,并持续降低催化剂制造成本,优化流场模拟和内构件压降,降低运行成本和系统能耗,大幅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团队开发的催化裂化烟气脱硝技术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企业的催化裂化装置,并在多套装置上替代国外脱硝催化剂。2022年,团队开发的催化剂在30套工业装置成功应用2000吨,国内石化行业脱硝催化剂市场占有率达到50%。 【团队成员留言板】 □大连院环保所副所长 王学海: 目前,环保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环保催化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加速开发新型高效环保催化剂,提升技术竞争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国石化高质量发展、石化行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