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碳交易机制将更加市场化2023年05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表示,能耗双控政策起源于节能减排,而高耗能工业最大的问题不是用能高,而是要想办法把高碳工业变成低碳工业。能源转型导致的“能源问题”其实是结构性问题(能源系统零碳化),而非总量问题。未来随着经济增长,能源需求也会增长,如果是低碳能源占主体,能源需求增量也可以继续增长。因此,碳中和下的能源结构应是终端能源电气化、电力零碳化。 2021年7月16日,我国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成为全世界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我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激励约束作用初步显现。但建设全国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数据质量监管、市场功能建设、行业覆盖范围等多方面仍有较大完善空间。 欧盟CBAM(碳边境调整机制)于2026年开始全面起征,覆盖范围包括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及氢能等行业。这倒逼国内减碳机制变革。朱彤认为,未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大概率会实施类似的碳关税。欧盟碳关税只承认显性减碳成本(碳价),而命令控制型减碳政策的减碳成本是隐性成本,无法体现在碳价上。因此,我国的碳价只反映了一部分减碳成本。国内减碳政策要逐步转向基于市场的机制为主,平衡经济的竞争力和减碳之间的关系,用市场化减碳实现价格型工具与数量型工具齐发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