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江汉石油工程
挑战油基岩屑处理难题 实现油气清洁高效勘探2023年05月0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罗 爱 于成旺
□罗 爱 于成旺 5月7日,涪陵页岩气田西南油基岩屑处理站现场一片忙碌。当前,涪陵页岩气田勘探开发提速提效明显,油基岩屑产出量迅猛,必须及时高效处理,才能保障气田产能建设。 油基岩屑是在页岩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采用油基钻井液打通油气“通道”时产生一种含油固体废物,如不进行无害化治理,会造成油气田环境的严重污染。在涪陵气田开发初期,油基岩屑属于新生事物,处理方式及方法在国内处于一片空白。这也成为当时国内页岩气开发的一道世界级环保难题,严重制约了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 为保护好绿水青山,江汉石油工程作为页岩气开发的主力军,瞄准生产与发展需求,2013年就主动与10多家国内外知名专业公司、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和生产试运行,他们攻克了超高温环境下机械运行、固液混合物料控量传输等难题,成功完成了油基岩屑从不落地收集、防渗透存储、无害化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晋级”之路,填补了国内页岩气开发油基岩屑无害化处理的技术空白。经化验,处理后的岩屑含油量仅为0.28%,远优于北美2%的标准。 2014年,江汉石油工程在涪陵气田建成了国内首家油基岩屑处理中心,形成了“收、运、存、处、用”一揽子环保解决方案,实现了油基岩屑连续高效、规模化达标生产。经过处理后,油基岩屑甚至可以和土壤混合种出榨菜。当年,这件国内环保产业的新鲜事还登上了《人民日报》等媒体。2018年,“涪陵大型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油基岩屑处理技术也包含其中。 近年来,面对越来越高的环保标准和产能需求,江汉石油工程不断优化工艺,处理时效较最初提升了10倍,截至2023年3月底,已累计处理油基岩屑20余万吨,为涪陵气田快速上产提供了绿色支撑。 最难的环保问题解决了,下一步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做得更好。油基岩屑经过无害化处理后,会分离产生水、气、油、灰渣等尾端物质。怎样才能把这些尾端物质也“吃干榨净”、循环再利用,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为此,该公司组建专业团队,开展系列技术攻关,经过多番努力,最终形成了热脱附油资源化利用技术,可将油基岩屑废弃物中回收的油品经过处理重新配置成油基泥浆,让岩屑中的油“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目前,该技术和装备已在涪陵页岩气田和塔里木油田全面推广使用,每年可为钻井队节省柴油购置费2000余万元。 探索永无止境。完成了“收尾”,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寻源”。油基岩屑处理前需从井场转运至环保处理站,由于岩屑中含液率高,存在转运风险大、处置成本高、钻井液不能充分再利用等问题。于是,该公司从源头减量出发,开展油基岩屑随钻减量一体化处理技术攻关,采取先减量再转运的全新方式收集岩屑,将井筒返出的油基岩屑在井场通过“甩干+离心”的方式变“干”。这样处理后,含液率由原来的30%降至8%以下,每口井减少废弃物30%,钻井液回收再利用占比超过90%,真正实现了废弃物减量化、回收利用最大化,有效提升了安全环保系数和井场标准化程度,每年可为钻井队节约危废处置及钻井液配置费千万余元。 如今,经过多年技术创新,江汉石油工程已申报环保方面国家专利18项,授权10项,形成五大系列28项环保工程技术,其中油基岩屑无害化处理技术是页岩气勘探开发十大核心技术之一,成为石油工程特色技术。目前,该公司以研究尾端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将油气田环保触角伸向了钻井泥浆废液、压裂返排液、石油环保技术开发等更广泛的领域,向着“建成一流环保工程、守护万里碧水蓝天”的企业发展之路迈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