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地球物理公司持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不断突破国外垄断,以物探品牌大发展助力甲乙双方价值创造,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不断获得用户嘉奖
打造技术品牌:
|
![]() |
2021年钱一井三维是中国石化西部首个“全节点+可控震源”高效采集项目。 |
![]() |
软件研发人员对seisway进行优化设计。 |
□陈 俊 赵京辉/文 蒋文龙/图
2月,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向地球物理公司墨西哥项目部颁发了1000万安全无损人工时证书。这距离沙特S48项目受到甲方沙特阿美嘉奖仅一个月。在国内,聚宝山三维项目也收到甲方的感谢信。
在竞争加剧、品牌向上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对于石化物探企业来说,打造技术品牌是一条突围之道。
近年来,地球物理公司以用户为中心,瞄准双方的高质量交互融合,从装备品牌、特色品牌、软件品牌入手,持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不断突破国外垄断,以物探品牌大发展助力甲乙双方价值创造,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不断获得用户嘉奖,持续向技术先导型企业迈进,品牌可持续竞争优势日益凸显。
打造自有装备品牌,“大线小线”渐成历史
“现在二代节点仪器装备比一代更轻更小,布设更简单快捷,我们扛着大小线施工的场景渐成历史了。”SGC2101队经理梁晓腾说,捋着大小线爬沟过坎的生产场景正在减少,生产效率正在不断提升,节点仪器具有独到的自主采集优势,能更好更快地服务甲方高效勘探、效益开发。
2022年底,地球物理公司顺利完成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帅剁西高密度三维项目,在项目施工中I-Nodal V2节点仪器首次投产应用,标志着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节点仪器正式迈出从科研成果向产品转化的步伐。
地震采集仪器是地震勘探中最为关键的装备之一。地球物理公司以往使用的采集设备主要为大线采集链和检波器串,物探员工一般称它们为“大线小线”。以往的生产中,这种有缆采集如同蛛网般遍布项目工区,一旦发生故障就要更换修理,费时费力,同时,因带道能力有限,限制了高密度地震采集,无法更好满足甲方日益精细的储层预测需求。
为改变地震采集仪器研发长期受国外技术封锁的现状,地球物理公司紧密结合物探技术和装备发展趋势,于2014年在集团公司科研立项,2018年完成产品研发,历经20余次野外检测对比采集试验,于2019年完成产业化应用,并先后在东部平原、西部沙漠、南方山地推广。2021年12月,中国石化首个全节点采集项目——山东渤南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完工。项目施工中,节点仪器最大限度释放了劳动生产力,提高了物探施工效率,日有效采集时长由以往的10小时拓展到16小时,最高单日采集超2000炮,创造了中国石化东部地区物探项目高效生产的新纪录。东部攻关成功后,I-Nodal节点仪器转战新疆庄六井三维项目,在沙漠高达70摄氏度的高温和风沙中展示了强大的质控能力,数据回收率高达99.8%。在南方山地,节点仪器先后在道真三维、秀水三维、荣县—宜宾三维等项目连续刷新复杂山地日效采集纪录……自有装备品牌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甲乙双方共赢。
“I-Nodal节点仪器的成功研制,填补了中国石化物探采集核心装备的空白,提高了中国石化在全球物探市场的竞争力。”地球物理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宋明水说。
打造北斗应用特色品牌,满足石化企业特殊需求
2月13日至14日,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专家组一行到地球物理公司北斗运营服务中心开展平台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对平台建设工作给予肯定。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北斗应用越来越向民用、大众化方向发展。拥有油气勘探、地理信息测绘等业务的地球物理公司,敏锐觉察到北斗系统的运用前景,开始谋划北斗系统与自身业务的融合应用。
2020年6月,地球物理公司设立中国石化北斗运营服务中心,成为唯一代表集团公司开展北斗相关业务的运营机构。
他们通过实地调研和书面调研两种模式,先后对集团公司90余家单位进行了北斗应用摸底,并与院士学者、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沟通联系,加强学习交流。
公司结合北斗应用技术,大力开展基于北斗的智能化地震队建设;在国内油田首次开展北斗三号短报文油气井场数据传输应用;在藏北无人区建设北斗智能卫星站试点应用;在国内炼厂首次开展“北斗+5G”高精度定位在线监测……
同时,他们组建人员管理、车辆管理、高精度监测、应急管理、油库管理、管道巡检、油区巡检、短报文服务、GIS(地理信息系统)服务等9个北斗产品团队,努力打造满足石化企业特殊需求的拳头产品,和用户实现价值共创。
学习、积累、实践……北斗运营服务中心从“白手起家”稳扎稳打逐步成为业内典型。在国务院国资委举办的中央企业北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视频推进会上,中国石化作为5家北斗应用中央企业之一作典型经验交流。
“中国石化积极推进北斗技术服务,在石油石化领域北斗应用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晓亮说。
截至目前,借助“石化+北斗”品牌效应,地球物理公司北斗运营服务中心共承担国家北斗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制定石化企业北斗应用技术规范10个,建成北斗基站86座,应用各类北斗终端8万台(套),新增终端国产化率达100%。
打造物探软件品牌,同类软件全面替代
4月12日,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顺北10号带中段三维项目驻地,SGC2104队施工员郭鸿宾打开电脑中的SeisWay软件,对采集的试验单炮数据进行加载分析。
SeisWay软件是中国石化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采集工程软件,也是集团公司参与国内外物探市场竞争的重要软件技术。它面向常规和复杂地表与近地表、复杂地下地质目标条件下油气地震勘探领域,集室内技术设计与方案优化、地震建模与正演、近地表结构调查及现场质量监控等工程技术服务于一体,可为陆地和海陆过渡带地区的二维、三维及高精度地震勘探采集技术设计与生产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
2011年,集团公司为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采集软件品牌,设立了“地震采集系统SeisWay平台研发及升级”项目,研发团队全身心投入SeisWay软件的研发。仅用19个月,SeisWay项目组就完成程序编码83万行,编写各类技术文档7类19种,达177万字,5000多页。2013年,集团公司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结题验收,软件测试执行率100%、通过率100%。
在国内外地震采集项目招投标中,甲方对观测系统布设方式有不同需求。SeisWay项目组针对国际业务市场开拓需要,经过近80天的技术攻关,研发完成了观测系统设计模块施工边界布设功能。随后,项目组结合甲方使用需求不断进行软件升级,于2020年6月推出4.0版本。
2020年8月,在沙特S84高效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项目中,面对近200万炮、2万多道接收的超大规模观测系统属性分析任务,最新版本的商业软件需要30分钟才能完成,而SeisWay4.0仅用时5分钟。软件的优异性能,得到沙特阿美和各油田企业等甲方的高度认可,多次助力项目招标中标,成功转化为大数据价值共创的典范。
“以前我们用的物探软件大多是国外的,限制多、费用高、针对性差。”公司软件专家杨晶说,SeisWay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国际石油巨头的行业垄断,成为中国石化拓展海外高端物探市场的利器。
如今,SeisWay软件在中国石化野外地震队、科研院所和国家高等院校累计推广200余套,节约软件购置费近2亿元。软件多次代表集团公司赴美国和欧洲参加SEG(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EAGE(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年会软件展示,为集团公司物探技术品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