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1
含油气盆地二氧化碳封存选址及潜力分级评价技术
认识到含油气盆地是目前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业化推广阶段的首选场所,提出了适合含油气盆地CCUS产业化发展需求的“四尺度、两层级、三水平”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方法。“盆地、坳陷、区带、圈闭”四尺度划分原则能够有效满足CCUS集群化、规模化、大型化、单体化等封存项目建设需要,“盆地级、圈闭级”两层级选址标准可满足宏观层面产业规划和微观层面技术设计需求,“理论封存容量、工程封存容量、经济封存容量”三水平碳封存潜力评价方法可有效契合规模化封存应用的需要。
■技术2
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协同机制及优化技术
系统研究了含油气盆地油藏、气藏、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协同机制,提出了协同开发新模式,形成了优化设计新方法。
针对陆相沉积油藏特点,明确了陆相油藏“非完全混相驱、透水替油、缝储交换、脱气降混”的注气主控机理,提出了“高压低速注入、大段塞注入+长效焖井、驱吐结合”等开发新模式,形成了面向驱油封存协同的多目标智能优化技术,指导了中国石化不同类型油藏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咸水层二氧化碳持续注入导致压力积聚、注入困难、安全隐患等问题,明确了“采水降压扩容”机制,提出了“少井多注、高注低采、间歇排采”等开发模式,二氧化碳埋存能力提高3~5倍;针对气藏衰竭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问题,明确了天然气藏二氧化碳具有“垫气增能、慢速混溶、竞争吸附”等特点,提出了“低注高采、慢注慢采、异步注采”等技术政策界限,为枯竭天然气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协同封存提供了可选技术路径。
■技术3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量化表征及安全性评估技术
构建了二氧化碳—水—油混合流体基础数据库,形成了“置换作用、溶解作用、滞留作用、矿化作用”四种封存机制量化表征模型,为封存机制演化机制剖析奠定基础。剖析了孔隙层面二氧化碳盖层突破机制,明确了断层/盖层力学失稳机制,构建了盖层封闭性、断层密闭性、井筒完整性评价方法体系;从天然类似物宏观尺度剖析二氧化碳封存时空演化规律,建立了基于地质验证的二氧化碳封存安全性评价数值模拟方法,为更安全封存二氧化碳提供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