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2023年03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阎茹钰 洪晨曦
16.8K

王百森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分公司代表,天津石油化工公司党委书记,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刘晓华 全国人大代表,安庆分公司代表,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党委书记
张振连 全国人大代表,集团公司技能大师,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焊接教练

    主持人:本报记者 阎茹钰 洪晨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化深耕油气勘探开发、炼油与化工、重大工程装备等领域,持续取得“重量级”成果和进展,持续增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展现出日新月异的蓬勃生机。

    今天,我们邀请3名来自中国石化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听听他们对“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解读和建议。

    主持人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重大平台。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王百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将对支撑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然而,目前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参与度还不够高,尚未有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截至目前,科技部批复建设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3个综合类创新中心,以及新型显示、数字建造、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学、玉米种业等16个领域类创新中心。其中,由中央企业牵头建设的领域类创新中心仅有6个,分别为国家高速列车、政法智能化、玉米种业、第三代半导体、高端航空装备、建筑绿色低碳等技术创新中心。

    建议加大中央企业牵头建设更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力度,鼓励中央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高大科学实验装置与产业需求的结合度。聚焦碳纤维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制备基础理论,开发关键助剂、关键装备和热塑性树脂等,建设测试评价平台,建立国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标准体系,为行业内研发单位、生产企业提供高水平技术支撑。

    主持人

    知识产权产业化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创新动力。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产业化程度如何?

    刘晓华: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知识产权产业化是创造、保护和运用三大环节中的最后一环,也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价值链中承前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明确提出,提高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成效,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调查显示,近五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步上升,2022年我国总体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大型、中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为50.9%和55.4%,分别较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专利产业化率稳中有升,专利许可、转让比例较上年有所提高,产业化收益水平保持平稳,转移转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但产业化率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建议进一步增强创新主体加速知识产权产业化意识,加速构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丰富完善知识产权转化保险体系。

    主持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离不开“人才”这个第一资源。针对当前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中国石化应如何加快培养一批战略性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

    张振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要加快造就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

    技能操作人员需要多年悉心培养才能掌握一定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当前,工程建设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存在结构性失衡、总量缺口较大等情况。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技能操作人员培养时间长、社会对技能操作人员认知缺失等,导致企业培养多年的技能操作人员出现流失,焊工、钳工等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结构调整及人才培养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要以灵活的机制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在技能工人引进上,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利时机,建立灵活技能人才引进机制,将优秀技能人才纳入企业员工队伍强化管理,给予企业更多政策支持,落实相关福利保障措施。

    其次,要营造“热衷技能、钻研技能、员工首创”的技能操作人员成长成才浓厚氛围。引导技能操作人员树立爱企业、守纪律、强本领、敢创新理念,持续强化校企合作,增加技能操作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分层分级组织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温暖人、感召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