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开道难于上青天
2023年03月0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尹 琅 缪尉杰
低渗致密砂岩气藏高密度裂缝体积压裂技术:创新形成“精细分段+超高压+大排量+高强度”体积压裂改造技术,攻克川西须家河气藏“压不开、加不进、提不上”难关,实现高产稳产。 □尹 琅 缪尉杰 2月7日,川西须二气藏再获新突破,新盛202井在稳定油压下,获日产天然气超50万立方米。 西南油气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须家河压裂技术团队负责人王兴文说:“川西须家河组气藏三级储量上万亿立方米,但绝非‘油湖气海’,甚至在几十年间都是‘铁板一块’——难压开、难加砂、难高产、难稳产。” 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4800米深度,天然气被紧锁在一个个又密又硬的细小岩石孔隙中。面对深层特低孔致密砂岩气藏,采用常规压裂技术不仅造缝难度大,而且造出的缝往往又窄又小,无法满足效益开发需要。 “既然小路行不通,就想办法增加造缝建路的数量,形成一张地下‘交通网’,最大限度连通周围的天然气。”王兴文说。 压裂技术团队顺着这条思路,持续创新完善压裂造缝工艺技术,采用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提出了大排量施工压开储层、高强度加砂支撑人工裂缝的压裂工艺,大幅提高造缝能力,迈出川西须家河气藏有效开发的第一步。 在现场实践中,技术团队发现须家河组气藏局部微裂缝发育具有良好的原生流动通道。他们深化地质工程“双甜点”优选方法,识别原生通道最密集的区域,再通过人工造缝修路,使这些宽窄不一的道路在地下融会贯通,形成一张大大的交通网。 气找到了,路贯通了,但早期采用的胍胶压裂液黏度太大,极易堵塞通道。技术团队攻关形成一体化造缝携砂压裂液体系,可根据不同裂缝规模匹配液体配方,在施工现场实时调整黏度。在“通衢大道”把压裂液调黏稠,走“羊肠小道”时降低黏度,在避免堵塞的同时实现了裂缝沟通数量大幅增加。 目前,日趋完善的高效压裂工艺技术在须家河气藏15口井推广应用,单井平均产量提高近5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