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的品牌重塑,必须由基于使命向基于愿景转变,由企业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
●业务成功转型的同时,品牌内涵、品牌联想也必须与公司的使命愿景同步,并领先于战略变革。
●品牌重塑,不是全新再造,不能割裂与现有业务及品牌基因的联系,应该是继承中的发展,赋予新的使命与联想。
●品牌是企业最优价值的资产,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有可以主导市场的品牌。
品牌重塑是迎接新时代、新能源、新消费的必然选择,其核心驱动力乃是新技术场景下的新消费需求。换言之,传统企业的业务转型不是基于能力而是基于需求,传统企业的品牌重塑,也必须由基于使命向基于愿景转变、由企业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变。
传统石油公司在气候治理与“双碳”政策大环境下,品牌声誉不容乐观,适时向新能源转型,既是业务的战略接替,也是品牌的再次荣光。
大石油公司作为人类社会的能源供给主体,不会边缘化,更不会消亡,只会重生,其巨大的组织资源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必将助力其成功转型。但在业务成功转型的同时,品牌内涵、品牌联想也必须与公司的使命愿景同步,并领先于战略变革,为企业转型创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市场认知。
品牌重塑,不是全新再造,不能割裂与现有业务及品牌基因的联系,应该是继承中的发展,赋予新的使命与联想,构建一个连接现实业务与未来愿景的桥梁。
按照美国学者戴维·阿克的品牌管理模型,品牌重塑可以分为三部曲,即审视品牌资产、强化品牌优势、管理品牌架构。
1.审视品牌资产
品牌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虽无形,但可传承和扩展,产品与技术会随着时间而更新迭代,但品牌可以跨越时代与技术的变迁始终如一为消费者所认同,是以才有百年老店之说。
企业的品牌都有价值,但价值含量天壤之别。英国品牌评估咨询公司Brand Finance每年都会对包括世界500强公司的跨国公司进行品牌价值评估。进入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前100名)的大石油公司有13家,而进入2023年Brand Finance世界品牌价值500强(前100名)的大石油公司只有5家,且二者排序有很大的差异性,个中缘由值得大石油公司的战略管理层深入探讨研究。
无形的品牌资产虽然可以通过媒体传播,但必须嫁接于有形的产品与服务之上,让品牌与产品服务产生直接的链接,进而才能形成固定的品牌联想,中国人惯常所说的“开宝马坐奔驰”,就是感知质量与品牌联想的市场验证案例。
品牌资产的价值,需要广告与公共关系的传播扩大知名度,但唯有产品与服务的客户感知价值才能打造差异化的美誉度,提升品牌资产的价值。
品牌资产的价值,内化于差异化的产品、技术与服务,外化于产品设计、服务流程与企业VI,无论是百年历史的可口可乐,还是bp、壳牌,都在与时俱进。
2.强化品牌优势
品牌价值与客户满意度、客户忠诚度直接相关,与客户的口碑直接相关。换言之,客户认可与客户满意是品牌口碑传播的基础,客户推荐是口碑传播的主要途径,而品牌体验与品牌故事是口碑传播的载体,讲好品牌故事,让品牌富有人情味和感性,进而富有个性,是打造强势品牌的重要环节。
让logo拉近与消费者的情感。在整体供大于求的市场中,建立logo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是最重要的,换言之,重要的是消费者的置换和认可,并建立特定的品牌情感,诚如市场营销大师科特勒所言,“与消费者建立具有特定价值倾向的联系”,方能“可获利地营造客户满意”,而往往一个品牌logo,在消费者心目中就能代表企业、代表产品、代表消费者品位。
讲好品牌故事。所有强势品牌的背后,都是历史的传承与人格化的力量,而人格化的力量来自生动的历史情景再现与感人的品牌故事,如“铁人”与“大庆会战”在国人心中的独特记忆与情感认同,是不可替代的。在品牌历史中,每个企业、每个行业都有着丰富的积淀,但如何在日益透明化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的“真、善、美”向社会传播,并潜移默化为消费者的品牌忠诚,是变革中每一个能源企业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赋予品牌个性。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是有人格特征的。按照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品牌原型”理论,品牌可以分为12种人格特征,如智者、探险者、创造者、英雄、凡人等,大体可以归为归属认同、自我实现、稳定控制、留下足迹四大类,映射了不同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与偏好。正是由于存在消费者的价值取向与消费偏好的差异性,品牌的人格特征就成为了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品牌忠诚不是建立在冰冷的视觉(VI)之上,而是建立在VI背后的人格化情感链接与价值观认同上。
3.管理品牌架构
对于集团化的大石油公司,主品牌之下,必有众多产业链与子品牌,妥善处理主品牌与子品牌的关系,合理搭建品牌架构,是品牌战略规划的任务。
整合品牌矩阵。按照品牌的宽度和深度,可以将集团所属企业品牌导入一个品牌矩阵,从中可以发现品牌的从属关系与定位冲突。当集团业务跨度较大时,需要不同的子品牌满足不同的差异化市场,而上下游一体化业务则更适合统一品牌策略。
在大石油公司发展历程中,必然会出现众多以SBU(战略业务单元)为主体的区域品牌与业务品牌,在品牌整合的过程中,既有用一个新创品牌替代所有原区域业务品牌的巨树策略,如特种油业务整合,也有在主品牌之下各区域公司自行创立区域品牌的丛林策略,如各地区公司创立的非油业务自有品牌。上述两种品牌策略,各有利弊,时势使然。
toB与toC业务。不同的业务模式需要不同的品牌策略。toB(面向企业客户)业务,特别是工业客户,对品牌的外在形式不敏感,更在乎基于品质与技术的长期合作信赖,突出品牌的产品属性。对于toC(面向个人客户)业务,消费群体存在广泛差异性,更在乎品牌的消费体验,突出品牌的情感属性。因此,各大石油公司都要给自己的加油站内便利店业务一个独特的新品牌,增强客户的好感和接受度。
创新业务品牌。在安索夫矩阵中,用新产品占领新市场,已成为科技赋能下的常态,更成为商业模式创新与跨界升纬竞争的蓝海,无论是电商,还是新能源,在创新技术应用突破下的传统业务边界日益消融,大企业集团、高科技公司似乎变得无所不能。
在创新业务中,是沿用传统品牌,还是创立全新品牌?新品牌与老品牌之间是否保持关联,如何做到品牌资产的有效区隔和有效延伸?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业务创新之前就要有清晰的战略安排,否则,业务发展过程中频繁的品牌更迭与负面联想,都将有损创新业务的接受度和快速拓展。
美国著名广告专家Larry Light说过,“未来的营销大战将会是品牌争夺市场主导地位的竞争,是一场品牌战。企业和投资者都将会认识到,品牌才是企业最优价值的资产……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方法就是拥有可以主导市场的品牌”。
作为化石能源时代不可或缺的支柱产业,大石油公司的产品与品牌已家喻户晓,百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品牌资产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面对科技新秀与消费巨头的冲击,品牌价值排名与企业规模排名明显失衡,在“双碳”驱动背景之下,如何规避化石能源的负面效应,顺应社会潮流,践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的历史担当,作为能源支柱企业,大石油公司不仅要加快业务转型,更应品牌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