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国际竞争力仍需提升

2023年02月0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尽管我国乙烯下游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但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仍需不断调整优化。进入21世纪,我国石化新建项目布局有所改善,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产业集中度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22年,我国共有48套乙烯蒸汽裂解装置分散在30个城市的36个地点,生产运营、公用工程、物流传输、安全环保和管理服务等成本高,裂解副产品难以集中利用,影响了整体竞争实力。

    下游产品结构性问题凸显。一方面,同质化产品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不强,开工率走低。中东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东是全球乙烯下游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我国每年都从中东进口大量的乙二醇和聚乙烯等乙烯下游衍生物。以乙二醇为例,2021年进口量为475.1万吨,占我国乙二醇总进口量的59.4%。所以,近年来国内乙二醇生产企业的开工率一直低位徘徊,不足60%。高油价背景下,北美、中东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乙烯下游产品对我国化工市场的冲击更加凸显,也加剧了我国乙烯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高、自主保障能力弱。由于研发能力不足,且技术拥有者又不对外转让,2021年我国高端聚烯烃自给率为58%,己烯共聚聚乙烯、辛烯共聚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茂金属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产品的进口总量占我国聚乙烯进口量的一半左右。

    关键核心技术短缺,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尽管我国乙烯成套技术和装备基本实现自主,但缺少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及下游配套技术。以聚乙烯为例,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90%,行业仍处于依靠引进技术、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的追赶期,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国际大型石化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约为3%,而我国石化企业仅占1%左右;另一方面,现有机制不能有效调动企业科研人员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的积极性,企业研发基本局限于跟跑和消化吸收。总体来看,企业内外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自主创新基础薄弱。

    精细化管理能力不足,各环节的整合度尚待提高。虽然我国很多乙烯企业已经建立了系统性的管理体系,但各环节、各系统间的协调运作能力仍有不足,在采购、生产、销售和研发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与世界领先企业相比尚有差距。欧美大宗化学品企业基本能够实现高于10%的投资回报率(ROIC),而我国企业则普遍低于9%,很多大宗化学品企业的投资回报率甚至更低,生产效率的提升潜力仍然很大。此外,近年来乙烯产能激增造成专业人员短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