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日期检索
多元化体系支撑未来能源发展2023年01月3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能源是现代经济的命脉,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提升,成为能源低碳转型的新动力。“十四五”期间,在新发展格局和碳排放目标的约束下,节能降碳和低碳转型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而我国石化行业即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多元化能源体系的支撑。 其中氢能因热值高、零排放、利用形式多样,被视为未来可有效接替终端传统化石能源的战略性转型方向。 氢能被称为能源解决方案的瑞士军刀。各国都非常重视规模化发展“绿氢”。欧盟制定了1000万吨内部氢能供应目标,积极利用北海风力资源,发展百万吨级绿电制氢大型项目。德国计划通过可再生能源电力制取绿氢及其绿色衍生合成产品,建立规模化供氢、用氢体系,设立国际氢能贸易规则;日本受本土资源禀赋限制,优先计划建立海外氢能供给链;中东多国正通过国际合作大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挪威船级社(DNV)发布的《2022年能源转型展望报告》显示,到2050年,氢能仅能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的5%,是净零能源组合所需水平的1/3。因此,氢能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 当前,氢能发展受到三方面限制:一是安全性问题必须解决,二是装备质量必须可控,三是必须保证其即时可用性和成本可控性。 目前,全球氢气年产量为7000万吨,市场规模约为千亿美元,这些基本上是灰氢,但当前绿氢和蓝氢两种技术路线都难以实现商业化生产。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李十中认为,需要开发经济可行的绿氢生产合成氨技术,发展中国特色的氢经济,用生物质替代化石燃料生产可再生的绿氨,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除了氢,甲醇在未来能源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甲醇是最简单的醇类分子,只含有碳、氢、氧三个元素,生产原料极为广泛,主要由天然气和煤炭生产,可以作为工业和普通消费品原料,同时是生物可降解的清洁燃料,具备可再生潜力。全球甲醇行业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赵凯介绍,如果能够使用可再生的资源生产甲醇,可以显著降低甲醇的碳足迹,如果甲醇实现了可再生,就为作为燃料的甲醇带来了很多应用机会。目前,全球很多发动机企业都在开发甲醇燃料发动机,曼恩公司宣布他们的甲醇发动机已运行超12万小时,此外,劳斯莱斯、康明斯等公司都在开发甲醇发动机。 我国电动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对储能及电池和电池材料的巨大需求。因此,锂的发展前景也值得关注。当下,电池技术加速发展,早先的铅酸电池要花几十年才能技术成熟、商业化运用,但现在中国市场上比较火热的磷酸铁锂电池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再到大规模投入使用还不到10年,技术的发展速度被大大减缓了,将来的电池也会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体积更小。 在电动汽车行业火爆之前,锂在催化剂、陶瓷、金属、建筑等行业都有应用,但规模较小。据雅保公司预测,到2030年,全球对锂盐的年需求会达到320万吨,而目前只有50万吨左右。雅保公司中国区总裁兼对外事务全球副总裁徐旸介绍,锂资源分布非常不均,我国锂资源相对丰富,但与澳大利亚、南美锂三角相比,开采成本较高,上游产能扩产速度与下游的需求增长仍有较大差距。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