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江汉油田党委紧盯员工“急难愁盼”问题,精准识困解困、落实包联方案,打通帮扶救助工作“最后一公里”
从“心”出发 真情浇灌幸福花2023年01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友娟 夏熙秀
王友娟 夏熙秀 “你们帮了大忙了!”近日,胡均的妻子握住前来看望胡均的厂工会干部曲翔的手,不停地感谢。胡均是江汉油田采气一厂的采气工,2021年突发急性脑梗,高昂的治疗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各级组织全力帮扶,协助转院治疗,并为其申请省级、油田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胡均也因及时救治,病情逐步好转。 江汉油田党委紧盯员工“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从“心”出发,用爱温暖,为困难家庭排忧解难,打通帮扶救助工作“最后一公里”,2022年以来办理实事好事636件。 提高标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江汉油田党委坚持“真困难、真帮助”原则,修订下发《江汉油田帮扶救助工作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明确了帮扶救助范围与对象,将助学救助和医疗救助标准提高了2~3倍,生活救助按照达到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救助,确保底线兜得住、兜得牢。 “叔叔阿姨,太谢谢了,有你们真好!”前段时间,正在上大学的吴浩然收到了7000元助学金,感动地说道。吴浩然的父亲是基地发展中心的一名员工,早年因病去世,前不久母亲也离开人世。痛失双亲的他也失去了经济来源。江汉油田各级组织了解情况后,为他购买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具,给予助学帮扶,让吴浩然对生活有了希望和信心。 动态调整——一个不少,一个不多 “2022年经过各级工会帮扶,有22户困难家庭脱困,新增11户纳入困难帮扶范畴。通过提高识困的精确度,做到该帮的一个不少、不该帮的一个不多。”该油田群众工作部工作人员介绍。 《实施细则》修订发布以来,江汉油田积极构建“应建则建、应退则退、动态管理”工作机制,严把入口关,对因病、因残、因子女上学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情况及时纳入困难家庭帮扶范围。同时,畅通出口关,对超出救助标准的对象予以及时退出,对急难情况及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 “今后的困难员工救助就不用考虑我了。”2022年4月,职工培训中心员工江华红主动提出,以后不用继续救助。2020年,江华红罹患白血病,家中有两个正在上高中的女儿。单位领导了解情况后,及时协助转院治疗。江汉油田党委及时启动大病救助,申请5万元的医疗救助金和1万元的金秋助学金,让两个孩子顺利上了大学。如今江华红病情趋于稳定,希望油田帮扶救助金用在更需要帮助的家庭身上。 医疗帮扶、教育帮扶、保障帮扶……精准多元的帮扶措施让困难家庭成功脱贫解困。2021年以来,已经有32户家庭退出油田困难家庭。 结对帮扶——既解民忧,又暖民心 与群众共冷暖,架起干群连心桥。江汉油田工会全面精准掌握困难家庭状况,落实包联方案,开展“四清三必访”,摸清员工家庭情况和困难,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各级工会组织“走、访、挂、帮”工作责任落实,目前共结成“一对一”包联对子117对。 真心帮扶换来真情。9年前,采服中心制造车间员工田飞发生重大车祸,造成身体瘫痪,突如其来的事故也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基层党支部、工会组建了爱心帮扶服务小分队,号召员工自发献血、捐款。多年来,小分队坚持每月到田飞家探望,推着他出去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田飞家中有困难,大家都会竭尽所能帮忙。田飞妻子感动地说:“感谢油田,我们家才一路安稳走到现在,我也想为油田做点事。” 一项项帮扶举措暖人心扉、一个个帮扶人员用情用心、一颗颗爱心汇成了爱的暖流……江汉油田各级组织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提升服务能力,让困难家庭的“幸福花”遍地开放。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