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 ![]() ![]() 日期检索
能源低碳转型
|
![]() |
新星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刘世良 |
![]() |
新闻会客厅
记者: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地热能有哪些优势和机遇?
刘世良:地球是一个大热库,地热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热能清洁环保,是可再生能源家族的“优等生”。我国地热资源相对丰富,资源总量约占全球的7.9%,可采储量相当于4627亿吨标准煤。地热能供暖成本低、稳定可靠、绿色无污染,是其他化石能源及其衍生品无法比拟的。国家多部门及地方政府密集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碳达峰时间表和路线图。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规划的落地,为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地热能规模开发进入黄金期。
记者:地热作为一种新兴能源,在能源转型中如何把握机遇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刘世良:地热发展应以调整能源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地热资源特点和当地用能需要,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资源、政策、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不同维度的生产要素。夯实资源基础,坚持资源先行理念,加大地热资源勘查投入,开展中深层地热资源和浅层地热能的调查、勘查、评价工作,加大获取地热优质资源力度。大力提升科技研发能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加快培育地热产业专业化队伍,建立科学有效的地热专业人才形成机制,培育具有明确专业背景、复合知识结构、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宽广国际视野的地热专业人才,不断满足地热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为地热产业大突破、大跨越提供支撑。
记者:依托信息技术应用的智慧供暖,正迎来加速发展期,新星公司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刘世良:新星公司地热供暖信息化系统以自动化、智能化、精细运行管理为方向,逐步替代粗放式、低效率的现场人工调控的传统运营模式。在供热期间,通过系统实时监视热网的运行参数,根据气象预报和热负荷预测、室外实时温度、室内温度,实时对生产运行参数进行调控,有效提高了地热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保障供暖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地热运行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相比传统的供暖方式,地热供暖特别重视对于地热采水井和回灌井的监测,也就是地热热储动态监测。新星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在供暖季,实时监测800余口井的实时取水量、回灌量、水温、压力、液位等数据,这些采暖数据也是共享给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的,有效实现了地热水回灌的在线监管,确保全面实施“取热不耗水”的地热科学开发利用模式。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