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西北油田
锻造科技利剑征服塔河超稠油2023年01月0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王福全 涂 东
□本报记者 王福全 通讯员 涂 东 塔河油田的稠油埋藏深度多在6000米左右,黏度高达几百万毫帕·秒,属于特超稠油。 这种稠油主要集中在奥陶系,油藏呈现“两超三高”(超深、超稠、高含胶质沥青质、高矿化度、高含硫化氢)特点。常温下的塔河稠油就像黑泥一样,可用铁锹铲、用手抓起,开发难度可想而知。 自1998年塔河油田投入开发,西北油田与塔河稠油开始了长期的攻守之战。 20多年来,西北油田以解决稠油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核心问题为导向,先后探索形成了稠油开发五大技术系列28项关键技术,其中“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西北油田稠油开发科技力量达到新的高度,实现塔河稠油从“能开发”到“低成本规模效益开发”的重大跨越,累计生产稠油超5200万吨。 经过多年探索,西北油田形成了以掺稀降黏为主,物理除黏、化学降黏为辅的稠油井筒降黏工艺。矿物绝缘电缆、新型水溶性降黏剂等新技术也取得重要突破,并实现规模应用,逐步形成了适应不同区块、不同含水的稠油降黏技术体系。 西北油田创新形成“四线三定”定量化表征技术系列,准确表征稠油油藏储层结构、流动能力和能量,创新发展了国内独有的缝洞型油藏工程表征技术系列。近3年,塔河油田稠油挖潜有效率由78%提高至85%。 西北油田还不断深化岩溶规律认识,结合风化壳、断裂、水系三大岩溶背景,精细刻画缝洞体空间展布特征及连通模式,形成了一套可量化、易推广的塔河稠油低成本提高采收率技术体系。他们将影响稠油自然递减的因素细分为5大类16亚类45小类70个节点,分因素建立了相应的自然递减控制对策,并立足稠油油藏开发矛盾,优化油藏选井标准、完善工艺设计、丰富药剂配套体系,开展多工艺复合挖潜提质增效先导试验。2022年,西北油田在储量丰富的塔河12区北稠油区,集成配套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新建年产能24.7万吨。目前,西北油田稠油自然递减率降至14%,为历史最低。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