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长岭炼化:红色基因激发昂扬精气神

2022年12月2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张 勇 王白雪
16.8K

长岭炼化厂史展览馆部分展厅。

    本报记者 张 勇/文 通讯员 王白雪/图

    走进长岭炼化占地760平方米的厂史展览馆,一张张鲜活的老图片,一件件泛黄的老物件,一段段陈旧的老视频,再现了老红军古德勤、李云等建厂元勋们在湘北山区披荆斩棘、人拉肩扛,艰苦创业的场景,展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战天斗地的建厂豪情。

    50多年来,一代代长岭人艰苦奋斗、争创一流,将一个产品单一的燃油型炼厂,发展成千万吨级的炼化企业;从建厂初期只有常减压、催裂化、重整、焦化“四朵金花”,发展到现在拥有30多套炼油化工装置的产业集群,累计加工原油2亿多吨。长岭炼化人认为,“他们靠的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靠的就是精气神”。

    “四朵金花”绽放

    1965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关于批准建设大同、岳阳两个炼油厂的通知》。建设湖南岳阳地区战备油库,被列为石油工业部当年第一号工程——6501工程。

    受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委派,老红军古德勤来到这片荒山指挥建厂。“当时古老住的是两间‘干打垒’,夏天到处漏雨,冬天被子都会积雪,得盖一层塑料膜。”长岭炼化档案馆管理人员介绍。

    当时没有大型运输起重设施,长岭炼化的建设者就用绳子拉、木块垫、撬杠撬,把好几十吨重的设备、炼塔搬进现场,安装到位。短短16个月,一座现代化炼油厂拔地而起。

    1971年初,第一车原油进厂,炼油装置进入紧张的试运行阶段。当年5月7日,常减压、催裂化、重整、焦化4套炼油装置和配套系统正式整体联运,一次开启成功并相继生产出合格产品。

    “四朵金花”绽放,标志着长岭炼化的诞生。长岭炼化第一期工程比兰州炼油厂施工周期缩短了一年半,比大庆炼油厂缩短了5个月,创造了一个令人鼓舞的纪录。

    建起炼厂,还得搞好生产,技术骨干的问题急需解决。古德勤派人前往北京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等院校,动员了200多名大学毕业生来到长岭炼化。

    人才汇聚,为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1971年至1978年,长岭炼化原油加工能力扩大到350万吨/年,产品品种由12种增加到27种,7项经济技术指标全国领先。

    长岭炼化坚持石油石化“岗位责任制大检查”等传统,以“沟见底、轴见光、设备间本色”的标准狠抓管理。一次,有一台槽车漏油污了路面,他们组织全厂员工清扫;有一批油品出厂质量有瑕疵,他们追到深圳收回,留下了“千人扫马路”“千里追油车”的佳话,这些都记录在展板上。

    打通“二次腾飞”通道

    经过多方努力,2008年10月18日,长岭炼化千万吨级油品质量升级项目开工奠基。

    千万吨大炼油项目建设,工程浩大、困难重重。项目队伍多达数百个,因为材料、技术准备不足,影响了工程进度。那时,管理人员三天两头在外跑设备、材料,解决项目建设问题,最长的一次连续跑了两个多月。

    但这还不算什么难关。时任大项目施工部主管、全国劳模吴全胜清楚地记得,他们曾经面临的一个艰巨挑战——关键设备渣油加氢反应器陆路运输进厂。这台设备是整体成型制造的,超高超大超重,设备运行压力高达每平方厘米160多公斤,沿路有100多处障碍难以解决。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吴全胜带领20多名员工奋战一个多月,按时打通了道路。大型平板车每小时只能走3公里,设备从长江道仁矶港运到长岭炼化,他们一路步行护送18公里,好多人的脚上都打起了血泡。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1月26日,项目主体装置开工一次成功,280万吨/年催化裂化、240万吨/年汽柴油加氢装置创造国内同类装置建设时间最短纪录。项目投产后,企业加工总量、销售收入、上缴税金全部翻番,成功实现二次腾飞。

    绿色生产新模式

    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长岭炼化意识到,必须迅速转变炼化企业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向内涵式的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科技先行。长岭炼化加紧攻关,一批先进绿色技术先后突破。2015年,国内首创的航煤管式液相加氢技术在这里应用成功,生产能耗大幅降低。HPPO环氧丙烷技术项目研发历时14年,1000余次试验、150项技术改造,2018年完成攻关,并通过中国石化专业鉴定,迈入国际先进行列。“那阵子,大家啃着干巴巴的面包,眼睛盯着自己画的现场流程图,经常学习到深夜。”谈起环氧丙烷技术学习过往,长岭炼化化工部杨杰颇感骄傲。

    环保治理成为优先选项。近年来,保护长江生态成为长岭炼化的头等大事,已运行40多年的油港码头燃煤锅炉被拆除。公司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场改造等一批环保项目建设,并将排水口水质监测仪表主动与地方环保部门和中国石化总部对接,接受24小时在线监督。污水处理场班长储昌平每次巡检,都要在水池边观察几分钟。他说:“鱼儿在水里很舒服的样子,才证明水质很好。”

    如今,保护长江岸线志愿行动在长岭炼化蔚然成风,长江岸线绿树成林,美不胜收。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