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作为经历过“生死关”的人,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三次采油研究所堵调二室经理张冬会立足岗位攻关调剖治理。同时,他像解决科研课题和现场难题一样,直面疾病挑战,证明了拼搏的人生更精彩

张冬会:“山东好人”拼搏信念分外笃定

2022年12月0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任厚毅
16.8K

张冬会(左)在实验室带徒弟做调堵试验。任厚毅 摄

    任厚毅

    “与病魔斗争,历经6次化疗和1次自体移植,向困难宣战,‘南征北战’开辟国内外堵调外部市场。他忠心向党,为油田高质量发展不断奉献自己。”近日,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三次采油研究所堵调二室经理张冬会获得“山东好人”称号,颁奖词中如此评价他。

    作为经历过“生死关”的人,身形瘦小的张冬会,意志坚定,百折不挠。他见识过新疆的广袤大漠,经历过渤海的大风大浪,还跨出国门完成首个国外区块调剖服务项目。他证明了拼搏的人生更精彩。

    挺身而出,“南征北战”

    自小在内蒙古长大的张冬会,秉承了草原一样宽广的胸怀,入职以来“南征北战”,始终不畏艰难。

    2010年,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向三次采油研究所寻求解决海上调剖技术难题。张冬会挺身而出,历经两年的实验,研制出自交联体系,完全适应海上狭小平台调剖需求。2012年10月,该体系又获得中海油青睐,张冬会启程奔赴渤海湾连续施工两个月,应用效果令甲方竖起大拇指。

    2014年,张冬会背起行囊奔赴新疆开拓市场。大漠中,施工所需的一切都需要自己组织,大到泵车、搅拌罐,小到一根电缆电线。施工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为能及时准确决策,他早晚都吃住在井场,没有板房,就搭个简易帐篷。最终,顺利打开市场局面。

    2017年2月,胜利油田东胜公司在蒙古国有个区块需要调剖治理,但油藏条件苛刻,其他公司都知难而退。张冬会带着项目组紧锣密鼓攻关3个月,拿出具体方案。为推进施工进度,他在现场带头扛料加料,一天下来浑身湿透好几次。干了两个月,张冬会瘦了15斤。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井组日增油12%,有效期超过1年半,又一次擦亮了胜利油田调剖技术招牌。

    “与其落泪,莫如握拳”

    正当一切干得顺风顺水,突然一个晴天霹雳落了下来。2017年11月10日,张冬会拿到体检报告,里面刺目显示,他患了恶性淋巴癌。张冬会说,那一瞬间他极度震惊,尤其是想到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子,一时陷入前所未有的绝望。

    “如果说是谁拉了我一把的话,那只能是单位和组织。”张冬会说,三次采油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李强上门安慰他,并带来了慰问金和支部党员的捐款。“组织的关心,让我重拾信心。况且,我是内蒙汉子,绝不能被病痛和恐惧打倒,要与命运抗争。与其落泪,莫如握拳。”张冬会目光炯炯。

    他瞒着年迈的父母,经历了6次化疗和自体移植,头发掉光,体重锐减,浑身无力,有时彻夜难眠,但他一分一秒地熬了过来。

    他像以往解决科研课题和现场难题一样,直面疾病挑战。张冬会的勇气与坚持似乎感动了上苍,他的身体状况渐渐有了起色。自体移植后1个月,他感觉身体恢复差不多了,就又回到工作岗位。同事的笑容、熟悉的实验室、油藏图和井场,一切仿佛新生,令他更加珍惜。

    在康复后的3年时间里,张冬会带领堵调二室在华东堵调市场实施技术服务40多井次,个人服务23井次,上井90多天,让堵调技术在华东市场的适应性不断提升,施工成功率从90%提升到100%,措施有效率从65%提升到85%,累计增油1.18万吨。

    “我想与时间赛跑,就要比原来更拼。”如今的张冬会,拼搏信念分外笃定。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