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15年陪伴与“东方炉”共成长

2022年10月2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皮良尧 王晓珍
16.8K

    □皮良尧 王晓珍

    今年是宁波工程设备室工业炉专业组组长陈央参加工作的第20年,也是他与“东方炉”打交道的第15年。一路走来,有苦有乐,青年岗位能手、劳动模范、优秀科技工作者……一项项荣誉是他辛勤付出的见证。

    如今,在煤化工领域,“东方炉”早已颇具名气。这是宁波工程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化炉,也是煤气化装置的核心设备。至今回忆起首套1000吨级“东方炉”技术开发的场景,陈央仍感慨万千:“当时真是太紧张了!没有类似设备、结构可参考,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整套‘东方炉’60多张图纸的设计。而且水冷壁结构复杂,只有设计合理才能承受炉膛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否则瞬间就会灰飞烟灭。”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从项目立项之初,他就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在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陈央从水冷壁140多根列管做起,陆续完成了拱顶、锥盘、烧嘴座、渣口等一系列核心部件的开发设计,并从制造、检验、试验、组装等环节反复验证其合理性,有时仅一个核心部件就要来回修改10多次。为了解决复杂空间结构问题,他带领团队借助大型三维软件进行整体结构建模,并用CFD模拟技术将烧嘴与气化炉耦合,以验证结构尺寸的合理性。“当时,为了不出差错,整套设备图都由我一个人来画。而且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所有细节都是1∶1出图。”陈央笑着说。

    2014年1月,这台集合了众人心血的1000吨级“东方炉”在扬子石化煤制气装置首次投入使用。这也是国内最早自主研发的列管式水冷壁结构激冷流程干煤粉气化炉,气化温度高达1400~1700摄氏度,创下了产出合格产品用时最短、打通全流程用时最短、首次开车连续运行时间最长、烧嘴首次运行使用寿命最长等多项国内煤气化领域的最好纪录。

    在首台“东方炉”停车期间,为及时掌握运行后的第一手资料,陈央是第一个爬进炉子进行检查的技术人员,“设计是否合理,实践是最好的检验”。炉内漆黑一片,燃烧室与激冷室上下高差十多米,空气中弥漫着飞灰,水冷壁随时还会有垮渣的风险……只要能得到真实数据,这些困难对于他来说,简直不值一提。在停车检修的那一个多月,钻人孔、爬软梯就是他每天的常态。不仅如此,之后每一次停车,陈央都会到现场进炉检查实际运行情况、收集数据,这也为“东方炉”技术优化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后,中安联合煤化工1500吨级、中科炼化POX装置2000吨级“东方炉”相继落地生根。至此,“东方炉”顺利完成3个系列的工业化应用,优势越来越明显,开车也越来越顺利。在此基础上,宁波工程又进一步开发了单炉4000吨级的工艺包,其中,陈央和他的团队完成了多烧嘴4000吨级气化炉结构设计,为设备大型化应用铺平了道路。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SE水煤浆“热壁炉”结构设计,先后保证了1000吨级、2500吨级SE水煤浆气化炉在镇海炼化成功应用。

    工作20年,陈央完成了各类课题开发任务30余项,几乎没歇过一口气。但即使再繁忙,他也会抽出时间耐心为年轻设计人员解疑释惑,积极“传帮带”。“好的技术不是一个人、一代人的成果,我们有责任把总结出来的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只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我们的煤气化技术才会越来越好,为国家煤化工发展作出更多更大贡献。”他坦然地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