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聚心为美好生活加油,书写安全和谐时代答卷

2022年10月10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16.8K

    东营原油库担负着胜利油田70%的原油输销任务。随着城市发展,当初建设在荒野的原油库,逐步被居民区、厂矿包围,油库安全生产与城市发展规划矛盾日益凸显。

    没有安全的保证,就没有发展的保障。胜利油田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把QHSE管理体系融入业务,强管理、夯基础、防风险,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2021年,油地联合将东营原油库迁建工程列入“十四五”规划。新址距离主城区12.5公里,146公里长的输油管线迁出人口密集区。

    这是油地共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东营因油而生、因油而兴。长期以来,油地秉持“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的理念,凝聚合作共识、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共建机制,目的就是让油城人民生活更美好。

    2022年,东营市优化营商环境,建立油气勘探开发“一窗受理”机制,实现“只进一门、只跑一窗、分类审批、统一出件”,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和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推动勘探开发提速提效。

    油地融合发展,不仅是力与力的凝聚,更是心与心的交融。胜利油田油地融合发展部经理刘海涛说:“如今,发展在融合、情感在融合、文化在融合,油地渐渐成为‘一家人’,员工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一年来,面对员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胜利油田党委想员工群众之所想、急员工群众之所急、解员工群众之所忧,着力构建油地协调平台、后勤服务管理平台、关心关爱员工服务平台,不断增强员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审批服务便民化,建成了14个区域员工服务大厅和两个服务受理点,保险、公积金等80余项员工群众服务事项实现就近办、一站办、马上办、掌上办;建立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累计投入5600余万元,倾情解决员工群众“急难愁盼”……

    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是胜利油田以实际行动为“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作出的时代注脚。

    牛栓文表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主战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必须主动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统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当标杆作示范,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更是顺应员工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8月25日,全国最大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示范工程投产。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胜利油田CCUS项目部经理陈军介绍,该项目覆盖地质储量约2500万吨,年封存二氧化碳百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

    减排降碳的同时,胜利油田不断增加绿色能源供给。2021年,胜利油田明确新能源是重要战略新兴产业的定位,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陆海风电、余热利用、地热光热等新能源,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完善以压缩气体储能为主的深地空间一体化利用、以“源网荷储”为主的智慧能源管控等技术体系。“十四五”末,胜利油田年发绿电将达37亿千瓦时,直接用能中新能源占比达40%。

    目前,胜利油田累计投产各类新能源项目116个,光伏装机规模213兆瓦,年发绿电2.6亿千瓦时、供热220万吉焦,绿能替代率8%,年碳减排39万吨。

    “实现油气产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绿色油田被赋予了新内涵。未来,胜利油田碳中和追求的不仅是企业物理边界内碳排放的中和,而且涵盖油气开发、生产、运输、炼化、销售、消费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着力消纳用户和区域潜在的碳排放,彰显胜利油田的使命担当。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