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河南油田开展科研、生产、地质、工程大兵团作战,持续攻克“浅薄稠松小”稠油开发难题,实现连续稳产

技术深度加工 突破稠油“禁区”

2022年09月2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常换芳 单朝玉
16.8K

    本报讯 记者常换芳 通讯员单朝玉报道:今年前8个月,河南油田在稠油区块新建年产能2.6万吨,利用化学面积组合吞吐技术阶段增油3900吨,利用热化学复合蒸汽驱技术阶段增油超6000吨。

    “这得益于技术的持续创新。”河南油田稠油稳产上产项目一体化团队经理李星说。

    稠油黏度大,在地层温度下流动性差。而河南油田的稠油更是埋藏浅、油层薄、油质黏、胶结松、砂体面积小,油藏厚度在10米以下的占90%以上,半数以上油藏厚度不足5米,效益开发“先天不足”。

    以往,国内外石油专家普遍认为10米以下厚度的稠油油藏属开发禁区,而5米以下厚度的稠油开发,国内外更是鲜有开发经验。据此“教条”,7000多万吨的稠油储量将长眠地下。

    早在20世纪80年代,河南油田就意识到了联合攻关的重要性。技术人员从油藏到工艺、从井筒到地面,开展了一体化探索,攻关形成薄层特超稠油开发及调整技术、抽稠泵重复式不动管柱注采技术、普通稠油水驱有效开发技术,稠油年产量从1987年的0.8万吨升至1992年的20万吨以上,并以年产22万~25万吨的规模持续稳产到2001年,突破了10米以下稠油不能动用的禁区。

    之后,河南油田形成了特、超薄层稠油蒸汽吞吐经济有效开发技术,实现了特薄层(3~5米)和超薄层(3米以下)稠油油藏的经济有效动用,稠油资源利用率由0.67%提高到44.6%,稠油年产量相继突破40万吨、50万吨、60万吨大关。接着,他们攻关形成了浅薄互层稠油化学辅助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系列技术。“十二五”期间,该技术年增油8万~10万吨,实现了稠油年产量66万吨以上硬稳定。

    “十三五”以来,随着开发周期延长、地下情况变化,地层能量低、采出差异大、地下存水多、井间剩余油无法有效动用等问题凸显。对此,河南油田成立稠油稳产上产项目一体化团队,力促稠油上产稳产。

    历经35年开发,剩余油越来越少,且多隐蔽在井网覆盖不到的地方,利用之前的井网,无法实现对剩余油的全覆盖。

    今年以来,河南油田综合考虑油层分布状况,采出状况、井网状况、地面条件等因素,形成热采井网加密技术、热采井网完善技术,通过加密井网,对井间剩余油全面撒网,新增年产能2.6万吨。

    同时,他们深化技术攻关,开展热化学蒸汽驱试验,动态调控油井,实现注采井间的热连通,让蒸汽波及更多油井,试验区日产油量提高471%,综合含水率下降4个百分点。利用这一成果,河南油田筛选具有局部井网完善物质基础、剩余油富集、周围老井生产效果好的22个井组开展扩大试验。

    部分稠油区块经过多年注蒸汽开发,地下形成了不同的汽窜通道,导致汽注入地下,油却没有采出来,油汽比持续走低。对此,河南油田攻关应用区域综合治理技术,把握汽窜通道的形态、大小,形成了分别针对中高部位和低部位油井的“封堵”措施,引导蒸汽“窜入”该“窜”的区域,扩大蒸汽波及面积,提高油汽比。

    今年以来,河南油田在井楼油田一区楼126井区治理23井次,井组产油6240吨,围绕“选、堵、补、扩、提、保”6项技术,开展区域综合治理优化,推动挖潜方向由单一类型措施向复合措施转变。

    “稠油开发了30多年,我们也遇到了技术瓶颈,只有持续开展技术深度加工与集成应用,才能带来更多惊喜。”河南油田稠油开发专家贾胜彬说。截至8月,河南油田已累计生产稠油1160万吨,要把“禁区”内的7000多万吨储量全部挖掘出来,还任重道远。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