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1版:中国石化报01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聚力高质量 引航在之江

2022年09月2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宋铁毅 卞江歧 舒志国 张见明
16.8K

本报记者  宋铁毅  卞江歧  舒志国  张见明

东海之滨,杭州湾畔。

登上镇海炼化70米高的焦炭塔平台俯瞰,一边是12年前投产的100万吨/年乙烯装置,另一边是今年初投产的镇海基地一期项目。十年巨变,尽收眼底。

中国石化驻浙企业底蕴深厚、创效突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石化党组的坚强领导和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镇海炼化、浙江石油、宁波工程公司等驻浙企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中国石化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看产量,10年来从100万吨/年到22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实现跃升——

浙江有全国闻名的小商品市场、中国塑料城、纺织品基地等,这些都离不开重要原料——乙烯。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工程投产12年来,辐射带动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每年直接拉动下游产值超1000亿元,累计贡献税收超2400亿元。

今年初,随着镇海基地一期项目全面投产,镇海炼化形成2700万吨/年原油加工、22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一期项目投产后运行平稳,初步建成‘世界级、高科技、一体化’绿色石化基地。”镇海炼化负责人说,“在公司引领带动下,宁波石化园区产值规模跃居国内石化园区前三名。”

看销量,10年来从1300多万吨/年到1600多万吨/年,成品油保供能力持续提升——

成品油年销量超过一个西湖的水量,支撑浙江私家车保有量增长;发行加油卡超过2300万张;全省每10位居民就有8位是中国石化客户;每天服务110万车次加油和10万光顾易捷便利店的顾客……

随着浙江经济蓬勃发展,浙江石油2000多座加油站遍布之江大地。“其中,500多座站点坚守在省内海岛、高山和偏远农村,为偏远地区发展提供能源保障。”浙江石油零售管理部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该公司利润居销售企业首位,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

看数量,10年来从1700多个到3900多个,累计完成工程项目成倍增长——

近年来,工程建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宁波工程把保障中国石化重点项目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调集优势资源和精干力量,全力打造优质精品工程。

今年,该公司负责的海南乙烯项目动力中心投产,15个主项全部中交;天津南港乙烯、镇海基地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参建的上海石化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按计划中交。同时,在系统外以优质服务赢得市场口碑,获得业主肯定。

驻浙企业发展壮大,不仅仅是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

瞄准高端新材料。镇海炼化与宁波市政府共建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牵头组建宁波市绿色石化产业链创新联合体,研发生产的聚烯烃产品将应用于汽车轻量化改性、5G通信、医用卫生、生物降解等领域。今年,该公司聚烯烃新产品和专用料产量占比首次超过70%。

依托数字经济驱动。浙江石油近年来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健全数字化管理系统,打造人车生活生态圈,实施精准营销,在为客户提供更优服务的同时,促进人均劳效进一步提高。

支撑产业链升级。宁波工程用好“揭榜挂帅”等创新机制,加大绿色低碳、新能源等技术攻关力度,深化数字化交付服务,全周期、一站式工程服务新模式逐步形成,以优质工程业绩彰显石化力量。

图为油轮靠泊在镇海炼化算山码头。陈鸣启 摄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