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1000多个日日夜夜,从黄河入海口到青藏高原,中国石化援青干部陈实克服重重困难,在青藏高原上扎下根、安下心,带领当地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向了乡村振兴
陈实:让“石化红”情暖高原2022年09月02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赵春国 常宏 宋民
赵春国 常 宏 宋 民 凌晨3时,一直没睡着的陈实翻身下床,打开台灯,走到窗前拉开窗帘,宿舍外面还是一片漆黑。他呼吸了几口外面的新鲜空气,等高原反应导致的头疼缓解一些,就坐在电脑前继续整理几户村民的帮困方案。 2019年,受中国石化委派,经纬公司胜利定向井公司副经理、总会计师陈实来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开展援青工作,担任泽库县委常委、副县长。3年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从黄河入海口到3700米海拔的青海泽库,陈实克服环境恶劣、高原反应强烈等重重困难,始终不忘一名石化党员的神圣职责,在青藏高原上扎下根、安下心、拼命干,带领当地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向了乡村振兴,让乡亲们感受到“石化红”的真情与赤诚。 挨家入户走访,找准穷根培育特色产业 2019年到青海之前,通过工作交接和交流学习,陈实对泽库县的各方面情况有了初步了解。泽库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时间深度贫困,他决定到各乡镇、村社、牧户家中走一走、看一看,找出贫困问题的根源。 利用两个月的时间,陈实起早贪黑四处走访,车开到半道就没了路,他便步行前往。那段时间,他平均每天走十五公里,走坏了3双鞋。他跑遍了泽库6550平方公里上的四镇三乡一牧场,挨家入户与藏族同胞面对面交谈。“现在,我可以说是地道的泽库人了!”两个月的走访,让陈实很好融入当地,大致摸清了底数、找准了穷根。 他抓住“因地制宜”这个要点,积极培育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等主导产业,积极推动泽库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工作,努力实现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协调集团公司对泽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予以专项资金扶持,协调胜利石油工程公司、经纬公司购买牦牛藏羊肉产品。同时,抓住中国石化拥有近3万家易捷便利店的优势,推动泽库县产品通过易捷渠道销售。 村民出行方便了,牛羊有了稳定的销路 陈实在走访牧民时,泽库县宁秀乡直格日村与和日镇司玛村、吉隆村、哈拉村和羊旗村5个村的牧民反映了出行不便、农特产品运输不畅通的问题。陈实积极联系集团公司并向县政府汇报,将修桥纳入帮扶项目。他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往返黄南、西宁、北京10多趟,多次向集团公司、地方交通部门作专题汇报,最终整合资金修建了泽曲河中桥和巴曲河中桥,使1422户5718人直接受益,方便了近两万人的出行。 2020年12月的一天,宁秀乡一家合作社的80头牛和150只羊,该出栏了但销售不出去,牧民们急得团团转,大家都担心没有钱过年。 陈实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跟青海石油联系,通过省内企业以高于当地市场价全部收购,加工后由北京石油在北京销售。这样,贫困户每卖出一只羊可多增收200元,每卖出一头牦牛可多增收1200元,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而且让牧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合作社社长索兰尖措拉着陈实的手激动地说:“大冬天冰封雪地,眼看着牛羊就要掉膘挨饿,多亏了中国石化,我们才能红红火火过一个大年。”听着乡亲真诚感激的话语,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陈实感到特别欣慰和自豪,这种记忆令他终生难忘。 为了使牧民的牛羊有稳定的销路,陈实多方协调,牵线青海石油与省内企业正式签约成为合作伙伴,对泽库县牛羊定向保价收购,帮扶当地企业,彻底解除了牧民的后顾之忧。 一人就业,让一家人过上幸福生活 就业难是贫困地区的通病。2019年刚到泽库不久,陈实了解到藏族同胞就业困难且愿意就地就近就业的实际情况,马上联系青海石油,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就业难题。三年来,他帮助泽库组织招聘会3次,签订劳动合同26人,新入职员工月收入达5000余元。 藏族女生华巴的家,在泽库县麦秀镇,海拔超过4000米,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她从学校毕业后,在当地零散地打工,没有固定工作。通过泽库县对口专场招聘会,她幸运地成为青海石油的员工。 从最初工作毫无头绪到如今的游刃有余,华巴实现了华丽转身,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由于工作出色,华巴去年被评为青海石油“比学赶帮超”个人标兵,目前已成为加油站站长。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华巴家有4口人,以前都生活在牧区,通过泽库县的定点居住计划,他们家从牧区搬到了麦秀镇上。原来父母只能靠制作藏族手工饰品维持全家生计,生活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如今华巴有了固定工作,一个人就可以承担妹妹大学的学费、生活费,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全家人经常笑声不断。像华巴这样通过就业让一家人过上幸福生活的牧民还有很多。 环境越艰苦,越能锻炼人。援青3年来,陈实不断磨炼意志,拓宽为群众办实事的视野。“我是党员,能有幸参与到扶贫帮困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帮助乡亲们致富,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陈实坚定地说。此时此刻,他胸前的党员徽章,正在高原深处熠熠生辉。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