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下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沙漠中的石油公路

2022年08月25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邱振军
16.8K

    邱振军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汽车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所谓石油公路,就是由油田出资修筑的通向各个油井的道路。

    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井架。

    那里,刀山剑树、乱石穿云,道路每前进一步,都要搬掉一座石块风化的山头。在那里,你只能仰看山头,俯视道路,惊讶地张开嘴,为造物的神奇,以及人类挑战自然的壮举而慨叹。

    车子正全速奔驰在戈壁上。这一片戈壁,只是塔克拉玛干的沙漠边缘。虽说北边是高耸的天山,南边是巍巍的昆仑,但是,此刻这些山还只是躺在地图册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仍然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突然,道路两边变成一片银白。莫不是昨夜落下一场白雪?那单纯、清莹的白色刺激着我们的眼睛,使人产生一种幻觉,误以为是行驶在白雪皑皑的东北平原。

    可细观察,这雪没有一丝寒气,也没有在艳阳下消融过的痕迹,而且远远近近的草丛上竟没有白色的覆盖。这究竟是什么呢?

    “那不是雪,是盐碱。”和我们同行的黎京强给出了答案。

    黎京强是胜利石油工程塔里木分公司生产运行科副主任师。1990年5月,他跟随公司60160队到新疆参加塔里木石油会战,至今已整整32年了。

    在沙漠公路通车前,石油人出入沙漠都是坐“沙漠车”,路上随着沙丘的起伏而颠簸。一路下来,五脏六腑都会发生“大挪移”,到达井队时还可能会呕吐不止。想起自己曾经坐沙漠车的经历,黎师傅至今记忆犹新。

    现在好了,不断修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挺进大漠深处。行驶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沙漠石油公路的北端,塔里木油田轮南作业区,这就是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的沙漠公路北起点,沙漠石油人都知道的沙漠公路零公里处。

    沙漠公路通车到现在已经近30年了,每天过往的车辆数以千计、络绎不绝,通连着南北疆。

    一条长522公里的沙漠公路,两边是一排排新植的抗旱植物:红柳、沙拐柳、沙蒿。在这些高高低低的植物脚下,是一条条滴灌的皮管,把水源输送到它们的脚下。这些植物,随着栽植时间的不同,分出高矮,有的已蔚然成林,有的尚嫩枝待发。但是不管如何,它们都浸润着石油工人的汗水,寄托着石油工人的理想,连接着石油工人的情感。

    已在公司生产运行科工作了10多年的黎京强,因为工作需要去一线井队帮助搬迁作业。当车子再次行驶在这条沙漠石油路上时,抚今追昔,黎京强眼里噙满泪水。

    32年前,在山东淄博火车站,黎京强和60160队的30多名工友,身穿鲜红的石油工服,戴着大红花,高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英姿焕发,坐上火车,开赴新疆塔里木。黎京强就是南疆沙漠中的第一批拓荒者和寻路者,三十年如一日,用坚实的足迹踏出了一串串闪光的人生足迹。1991年,60160队实现了5000米深井“五开四完”,全年开钻5口井,打完了4口井,进尺超两万米,创出全国深井队年进尺新纪录。

    一代代西部石油拓荒者,前赴后继,用汗水浇灌着这条石油人的生命之路,让石油路不断向沙漠深处延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