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在这片荒原上2022年08月18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尹希东
尹希东 从加入石油队伍的那天起,我就生活在黄河入海口这片荒原上。这里是由黄河泥沙冲击出的一片片扇形新淤地,向北、向东连接着滔滔渤海,向南连接着滚滚黄河。这里远离东营市,走在荒原上,几十里人烟稀少,一眼望去,满目荒凉直到海边。荒凉归荒凉,但自然景观也很美,蓝天、白云、芦苇、河流、采油树、井架、盐场、虾池,交相辉映,对初次到访者来说,无疑是新鲜的。但在这样的地方待久了,会常常产生别样的孤独和寂寞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我一直工作在被称之为“苦累脏险”的作业队。每天头顶蓝天、脚踏荒原,野外施工,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的作业生活。之所以说日落而不息,是因为常常倒班上夜班。几十年来,在这片生长着钢铁森林的土地上,我踏遍了这里的每个角落,习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河,闭着眼睛就能说出每口作业井的方位,每条河流的走向、长短,哪条河贴着采油小站,哪条河穿越茂密的槐树林,哪条河边布满野桑葚树,甚至哪条河通着海汊子,里面游动着海蛤子、海蟹子。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22岁走出故乡参加工作来到这片荒原,转眼已经30多年了。这片荒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家乡——故乡给了我亲情,这里培育了我的石油情怀。 我采访过许多石油人,他们和我一样,都说苦、累、热、冷都能忍受,最无法忍受的是长年身处荒原、远离亲人的那种荒凉、孤寂与枯燥。在荒原深处,石油人长年与野营房、井架、钻塔、采油树为伍,与空旷、寂寞做伴,是对心灵与精神的一种磨炼。到荒原野地里吼上几嗓子,大声地唱唱歌,或是清晨、黄昏和夜晚,沿着一条条河流散步,在河边看日出日落,望星星月亮,或在春河中观花,在夏河中赏绿,在秋河中品红,在冬河中醉白;或是在河边垂钓,与潺潺的河水相拥而坐,烧一壶清清的河水,沏一杯香茶,甩一甩鱼竿,看鱼漂在水草中游动,听芦苇的涛声,观天上的流云……皆是一种情绪上、心灵上的放松。就像我在《生命之河》里写的那样:“当人对于所处的环境无法改变的时候,就会主动适应环境,其心境也会随着环境走向平和,而平和里便蕴含了对一方水土的不离不弃。” 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我喜欢上了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一台随身的“戏匣子”(收音机),成了我打发寂寞、调节单调生活的好“伴侣”。于是有一天就忽然萌生了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投稿的念头。从2009年至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播出了我撰写的60多篇稿件,2020年6月12日播出的散文《生命之河》也成为抒发石油人与大自然和谐共融的心声。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