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伍福德
干一辈子车工
|
![]() |
庞 坚/文 王 先/图
时至盛夏,湖北已经进入“烧烤模式”。每天9时,87岁的伍福德老人都会手提折叠小凳,准时出现在广场,与社区的老人一起唠嗑。
伍福德最爱跟大家聊的,是自己的车工老本行。
1952年,伍福德从57师转业到玉门油田机械厂,从事车工工作。“转业干车工,我遇到了很多困难,什么都得学。我学得快,一年半时间就通过考试,成了三级工。”说起这段日子,伍福德言语中透露着自豪。
1954年8月,伍福德听从组织安排,抽调到青海石油管理局运输公司汽车修理厂工作。
运输公司绝大多数是进口车,1958年,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汽车配件断了来源。“没有配件,我们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等’是没有出路的。”伍福德说,那时候设备要自己造,钢材要自己炼。汽车修理厂,成了他的另一个战场。
最令伍福德难忘的,是1958年生产柴油机200匹马力曲轴和曲轴箱的日子。“那个年代,没有生产资料,没有设备工具,物质上是啥都缺。可不管缺啥,咱工人最不缺的就是勇气和决心。”伍福德说,凭着一股干劲,在修理厂领导的带领下,经过4个月的突击攻坚,这块“硬骨头”最终被啃了下来。“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能够创造奇迹的。”伍福德的脸上又浮现出自豪的笑容。
从操作手摇皮带车床到进口车床,再到国产自制车床,伍福德在车工岗位上干了一辈子。“技术就是生产力,干了一辈子车工,我也学了一辈子技术。”伍福德说,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