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日期检索
听戏匣子2022年07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尹希东
尹希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还有点穷,但那时父亲的精神生活并不贫乏,因为父亲有一个爱好是听戏匣子。戏匣子是农村对收音机的一种称呼。父亲的戏匣子是红旗牌的,是爷爷做买卖时从城里捎回来的。爷爷也爱听戏匣子,爷爷耳背后,就成了父亲的最爱。那台戏匣子就放在屋里的八仙桌上,用一块小手绢盖着。 小时候,我觉得戏匣子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每次看到父亲一转动那个旋钮,就听到有人在里边说话、唱歌。我趴在八仙桌旁就想,人是怎么钻进这么小的盒子里去的呢?而且还有那么多的人?我能进去吗?直到我上学后,这个困惑才得以解开。 记得,我常常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摆弄戏匣子,学着父亲的动作转动那个旋钮,第一次一下子转到了头,里边突然发出了特别大的声音,把我吓了一大跳。母亲听见后赶紧把戏匣子夺了过去,把声音关掉了,并嘱咐我别再乱动,摆弄坏了就会挨打。 我们村离县城较远,相对比较封闭,戏匣子就成了父亲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大窗口。父亲上坡干活儿带着戏匣子,回来的路上也开着它。回家后,父亲先在院子树荫下沏上一杯茶,一边喝茶,一边听广播,听上好大一会儿再吃饭,有时沉浸在广播里,被母亲吆喝好几声才答应,“你们先吃着,我在听中央新闻呢”。早晨,父亲早早就醒来,在炕头被窝里打开戏匣子听天气预报,把一年四季的晴天下雨刮风下雪记在了心里。当“全国报纸和新闻摘要”时间到了的时候,父亲总是雷打不动地听完后再去忙活计,真是到了“匣”不离手的地步。为这,母亲没少跟父亲吵嘴,总是嚷嚷:“光听戏匣子就听饱了?”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也爱听戏匣子。参加工作后,我来到黄河入海口的荒原当了一名石油工人,特意购买了一台德生牌的戏匣子随身带着。在茫茫的荒原上,面对着一望无际的空旷荒野、太阳、星星、月亮,一台“戏匣子”,成了我打发寂寞、单调生活的好伴侣。特别是我一个人在茫茫荒原里守井的时候,戏匣子陪伴着我,熬过了无数的夜晚。后来,这台戏匣子也成为班里工友们的业余最爱。在井场上干活儿累了,小憩的时候,大家在收听一个个节目中化解了疲惫。 当时,我最喜欢听的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听惯了戏匣子后,就忽然萌生了投稿的念头,于是,我挑灯夜战,把日常感悟、所见所闻不断变成文字,向电台投稿。 2009年8月初的一天,我收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部寄来的一封信,竟然是稿件录用通知书,是著名播音主持人马黎老师手写寄来的,兴奋之情一时难以言表。作品题目是《老石油的婚礼》,于2009年9月23日播出,成为当年全国石油石化系统和山东省唯一获得金奖的广播作品。 从2009年至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播出了我的60多篇稿件,为此栏目组还相继奖励了我三台精美的戏匣子,我都一一珍藏着。我还把播出的这些音频稿件都一一下载保存了起来,每当闲暇时泡上一杯茶,一边慢慢品茶,一边听一听那些播出的稿件,倍感生活的充实。这些都是我人生驿站上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我已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5点多坚持到公园晨练,一边散步,一边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新鲜早世界》中的老年节目。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晨光莹露,听着戏匣子里播出的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首首动听的新老歌曲及有关养生知识,我的心情舒展欢畅。岁月如梭,戏匣子伴我走过了日月星辰,获得了人生的慰藉,让我的生活五彩缤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