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铁肩膀”挑起“千斤担”

2022年06月2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卫刚 李斌 谢舟檬
16.8K

    □卫 刚  李 斌  谢舟檬

    5月17日,在工程建设公司(SEI)EPC总承包的天然气分公司青岛LNG接收站储罐施工现场,27万立方米LNG储罐的钢穹顶在罐内顶升气压的推动下,被缓慢持续顶升到45米高度的预定位置,标志着目前中国石化设计建造的国内最大全容式LNG储罐气顶升一次成功。钢穹顶气顶升是LNG项目关键的里程碑节点,在成功的背后,凝聚着SEI设计人员无数的巧思与心血。

    青岛LNG接收站27万立方米储罐的钢穹顶直径近百米、弧高超过13米,完成气顶升后还要在其上方现浇一层0.5~1米厚的混凝土层荷载,总重量超过1万吨,是名副其实的“铁肩膀”挑起“千斤担”。

    要让这么一个钢筋铁骨的庞然大物像气球一样“升”起来,既要保证穹顶结构结实可靠,在各种工况下不发生失稳和破坏,又要保证结构设计灵巧轻盈,能够在气压的作用下漂浮,难度着实不小。但在SEI土建室结构专业设计人员的精心设计之下,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功能需求被巧妙地同时实现了。

    要保证钢穹顶结构安全,最大的难点是钢穹顶的整体稳定计算,全面避免“突跳”现象。(“突跳”现象是结构术语,指拱形壳体结构在单向荷载作用下突然发生整体反向变形的现象,例如一片被掰成微曲的金属薄片,如果用手指在凸面上轻轻一压,薄片就有可能发生“砰”的一声脆响,弹到另一面去。)如果钢穹顶在表层施工时发生“突跳”现象,就意味着钢穹顶的整体失稳和结构失效,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避免出现突发状况,结构设计人员建立了复杂的有限元模型开展整体稳定验算,同时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理论规范、学习软件应用,进行二次开发,在攻克非线性结构、蒙皮板效应、异性网格尺寸等难题上狠下功夫,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跨度钢穹顶稳定分析技术,从根本上攻克了钢穹顶稳定安全的技术难关,为钢穹顶设计本质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保证了结构安全,如何最大程度优化钢结构用量,让穹顶像“赵州桥”一样优雅轻盈,是摆在SEI土建结构设计人员面前的又一个难题。于是,他们与高校强强联手,各自发挥在工程应用和理论研究领域的优势,聚力耦合、开拓创新,展开了“超大型低温储罐带蒙皮板钢穹顶整体稳定分析技术”研究,通过模拟初始缺陷状态下的整体失稳屈曲模型,研究和验证蒙皮板对钢穹顶稳定性的加强效应,既让钢筋铁骨的钢穹顶不再粗笨沉重,又为今后工程项目优化结构布置、减少钢结构用量夯实了基础,显著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效益。

    练就担当作为的“铁肩膀”,挑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千斤担”。在LNG大型储罐结构技术的研发道路上,SEI设计人员历经十余年不懈探索,从16万立方米到22万立方米,再到如今世界最大的27万立方米,实现了从“赶上”到“引领”的跨越。未来,在新型地基处理技术、新型桩基技术、减隔震技术等领域,SEI还将继续埋头深耕,传承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助力谱写LNG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石化设计建造的国内最大全容式LNG储罐气顶升一次成功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