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西北油田采油三厂油气处理部塔三号联合站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该站34名平均年龄32岁的青工团结奋进、同频共振,凝聚成一个朝气蓬勃的齿轮团队,先后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中国石化四星级站库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

“齿轮”文化光耀大漠

2022年06月06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董 刚 王 鹏
16.8K

    □董 刚 王 鹏 文/图

    5月23日,西北油田第八届职业技能竞赛集输工金牌得主李可祥载誉归来,他郑重地将奖牌摆放在西北油田采油三厂油气处理部塔三号联合站集体荣誉陈列架上。

    “作为齿轮团队的一部分,荣誉既是个人的,更是集体的。”李可祥说。

    坐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塔三号联合站像茫茫沙海中的一座钢铁城堡,林立的塔罐、纵横交错的管网,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

    该站荣誉陈列室里除了有许多耀眼的奖牌、奖杯,还有一面引人注目的文化墙,上面雕刻着一个红黄相间的齿轮,代表着该站独具特色的齿轮文化。

    红色代表原油、黄色代表天然气,齿轮外圈的齿廓代表紧密团结的员工,也代表油气处理部的16个装置区。“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像齿轮一样协同配合、高效运转。”该站党支部书记董刚说。

    塔三号联合站年处理原油180万吨,至今已安全运行6100多天,累计处理原油5300余万吨、外输气13.2亿立方米。

    价值引领、精神铸魂,让员工融入集体,像齿轮围绕轴心转动一样去爱岗敬业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肆虐,从空中俯瞰,一座座油气装置,像一叶叶扁舟漂浮在无边的荒漠中。

    这里距最近的县城库车市也要180公里,员工生活单调,宿舍、餐厅、单位,“三点一线”是他们的日常。

    “环境艰苦不怕,咬咬牙就习惯了,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无边的孤独与寂寞。”该站员工张向辉回忆初来时的情景说,“我上班不久就打了退堂鼓,心想这样熬下去,啥时候是个头?”

    张向辉的情绪波动在新员工中很有代表性。当时,员工队伍不稳定,流失率高达20%,团队整体素质始终上不去,这给油气集输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董刚和支委一班人结合新入职员工的心理特点、大漠戈壁的自然环境、石油企业的工作性质等,提出了“价值引领、精神铸魂、情感留人”的口号,他们想办法培养员工的归属感,让他们像齿轮围绕轴心转动一样去爱岗敬业。

    支部为张向辉安排了三类导师,一类是由董刚担任的政治导师,一类是由油气处理部技师和班长联合担任的技术导师,一类是由他的室友和亲人共同组成的亲友团生活导师。

    在大家的帮助下,张向辉像变了一个人,实现了由一名劳务工到高技能人才、生产骨干的华丽转身,获得了全国石油系统天然气操作工技能大赛铜牌。

    为打造精诚协作的“齿轮团队”,该站通过线上线下微党课、重走红军路、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系列红色教育和石油石化优良传统教育,为团队注入“灵魂”。

    “员工们有‘魂’、有理想、有信仰,就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创造力,就能发自内心地爱企业、爱集体,就能经受住恶劣环境和艰苦工作的考验,像戈壁胡杨一样扎根大漠。”董刚说。

    钟表指针的每一次转动,都诠释着大小齿轮的配合,员工之于企业,正如齿轮之于钟表,需要他们像齿轮一样步调一致,相互带动、共同进步

    人生需要灯塔。在油气处理部,主任技师刘勇是全国技术能手李占虎和张向辉共同的师傅,是被大家视为“灯塔”的技术标杆。

    刘勇个头不高,不善言辞,对工作有火一般的热情。他发现随着设备的老化和生产介质的变化,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只有迸发出团队的智慧才能满足安全集输的需要。

    “刘勇的想法,与我们齿轮团队的文化不谋而合。”油气处理部经理陈震说。

    在单位的支持下,刘勇、肖淑国等技术骨干牵头成立了“青年创新工作室”和“1+1创新工作室”,每名技术骨干与3至5名员工签订师带徒合同。

    创新工作室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油气集输中存在的短板集思广益,开展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不断减轻一线员工的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确保安全集输、绿色集输、科学集输。

    该站打破技术壁垒,组建智慧航母,以团队作战的形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发挥1+1>2的整体效应。

    近几年,一批批技术能手脱颖而出,李占虎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来是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在刘勇的带领下,先后参与了8项技术革新,其中两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并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集输工技能大赛冠军。

    在危险来临时,党员干部像耐腐蚀、抗高压的齿轮一样飞速旋转,释放出惊人能量

    三号联合站集油气分离、负压脱硫、原油脱水、污水处理及回注等多功能于一体,日处理液量1万立方米。

    每天,员工们穿梭在集输装置区,精细管理着每一台设备、每一根管线,来自广袤沙漠的原油经过净化处理后,滚滚流向远方。

    这里的装置区看上去很平静,却是易燃易爆的最大危险源,每名员工的安全弦都绷得紧紧的。

    西北油田采油三厂2021年增储上产重点工程TP-1计转站20万立方米气站投产时,正值南疆酷暑天气,风沙漫卷,骄阳似火。

    一大早,“党员突击队”奔赴现场,他们要对每一道闸阀进行试漏、对每一块仪表进行试压、对每一段流程进行确认。

    作为工艺负责人,秦雪源被一种无形的压力包围着。只见他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拿着图纸,汗水顺着安全帽檐滴答滴答落在被太阳烤得滚烫的管道上,瞬间蒸发。

    在对进气阀压力变送器进行试压时,他隐约看到法兰连接处有异样,立即让周围人后退,拿出气体检测仪检测,果然不出所料,有气体正从法兰缝隙处向外逸散。

    风沙、高温、空气干燥,可燃气体一旦燃爆,后果不堪设想。

    危险正在迫近!

    “所有人员听从指挥,退到上风口。启动应急预案,准备抢修!”现场指挥陈震喊道。

    十几名抢险队员闻令而动。接下来是关闭来气阀,对法兰螺栓进行重新加固。

    “谁去?”

    抢险队员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只见秦雪源一步冲上前,把防爆对讲机往陈震手里一塞:“我是党员,我先上!”话音刚落,他已身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飞一样冲向渗漏点……

    当天,气站一次投产成功。

    “最危险的工作我来干!”这是齿轮团队每名党员干部的铮铮誓言。

    截至目前,他们累计排险150多次,用勇敢、智慧和精湛的技术,确保了油气集输装置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