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工程设计 工程建设公司

优化设计,实现工业转化

2022年04月19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韩晓静 桑 田
16.8K

    □韩晓静 桑 田

    “淘金者”的故事要从2016年讲起。这一年,集团公司将聚丁烯-1技术国产化列为“十条龙”攻关项目。工程建设公司与北化院、镇海炼化、华东理工大学、青岛安工院强强联合,组成攻关团队,向多项“卡脖子”技术发起冲锋——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液相本体法聚丁烯-1工艺应运而生。

    2017年,SEI接过接力棒,充分发挥聚烯烃工艺研发的经验优势,展开相关工程技术及装备开发工作,完成了工艺流程和自控联锁设计,以及装置的基础工程设计和详细工程设计,形成了包括工艺包和工程设计的高等规聚丁烯-1成套技术,破解了聚丁烯-1工艺技术工业转化过程中的大量技术难题。至此,一切准备就绪,工业示范装置建设在即。

    摸着石头过河不容易。面对没有任何参考装置、依据聚合小试结果直接放大至工业化装置建设、关键工艺数据缺失等困难,SEI攻关团队坚持问题导向,从流程模拟入手,不断摸索、优化方案,对液相本体聚合技术和闪蒸脱挥技术中的多个堵点、难点、痛点进行攻关,最终打磨出一套先进可靠、节能环保、投资节省的高质量工程设计方案。

    “关键工艺数据缺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攻关团队相关技术人员介绍,没有数据支撑,小试中无法涉及的产品后处理和辅助单元的技术难度非常大,他们一接手,就需要处理工艺流程、产品方案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为消除“先天不足”, SEI工艺专业和机械专业密切合作,积极联系工艺技术方,多次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先后解决了物料特性不熟、添加剂组成不确定、切粒条件不确定等问题,确定了新的工艺方案,完善和补充了相关设备数据和工艺流程,为设备布置确定和提早订货打下坚实基础。“正是因为有了充足的准备,在大多数聚合装置试车时都会遭遇‘滑铁卢’的造粒工段,该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没有‘拉胯’。”参与设计的技术人员笑着说。

    工业转化困难重重,挑战一个接着一个。在聚丁烯和添加剂计量加料系统的设计中,因物料加入量小、熔点低、注入压头大,主物料无法采用传统方式进料。为此,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苏洪、SEI资深副总工程师丁文有带领技术团队与各制造厂反复沟通,经过多次讨论研究,确定了由倾倒站、失重秤、振动输送机、皮带式质量流量计及单螺杆挤压机组成的最终设计方案。谁知,当设计接近尾声时,某制造厂表示该方案要求太高,无法实现精确下料。得知消息,SEI团队立即赶赴现场,与制造单位科研人员一起,加班加点核对和改进系统参数,终于让问题迎刃而解。

    “多年来,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SEI与兄弟单位紧密协作,充分发挥新材料领域‘大兵团’作战优势,联合突破多项技术壁垒,截至目前已申报发明专利22项,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苏洪感叹,“这套装置的成功开车,充分展示了SEI强大的科研实力、高超的设计能力和工程转化能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