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  上一版    
  版权声明
  《中国石化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石化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石化报社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石化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石化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用户名 密码
文章检索
  日期检索










































叫响大山深处的“跨界铁军”

2022年04月11日 来源: 中国石化报  作者: 石建芬 汪睿 张宁
16.8K

    编者按:

    “隔行如隔山。一群搞油出身的,能把采气玩转吗?”“到了气田,采油大师变成了学徒,有没有失落感?”“从江汉平原到巴山渝水,能适应吗?”……面对种种质疑,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的会战员工勤学业务、苦练技能,用行动作出有力的回应。如今,“江采采气”已成为涪陵页岩气田国家级示范区一个响当当的技术服务品牌。6年时间,他们是如何实现华丽转身的?本文通过讲述江采人拼搏奋斗的故事试图作出回答。

    □本报记者 石建芬 通讯员 汪 睿 张 宁  文/图

    在重庆涪陵区武陵山深处的焦石镇,活跃着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怀揣“为国争气、为企争光”的梦想,舍小家、顾大局,默默守护着“涪气”走进千家万户。

    光阴荏苒似箭,6年岁月如梭,从当初的37人到现在的380人,从采油到采气,从江汉平原到巴山渝水,在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这块浸润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土地上,他们用执着、钻研、拼搏、奉献,叫响了“江采采气”技术服务品牌,树立了江采“跨界铁军”的形象。一季度,采气服务部所管辖的焦石及江东产建区累计产量占气田总产量的84.5%。

    从采油到采气——

    锤炼业务技能“硬核力”

    2016年4月的一天,刚在焦页9号集气站值守不足一个月的女工梁江桃巡检时,发现管线结霜,毫无经验的她急忙向调控中心求援。等到师傅赶来,她才松了一口气,心想:“这次师傅还能救场,下次呢?”此后,她加倍努力,苦练内功,暗下决心,一定要早日独当一面。

    “采油”与“采气”仅一字之差,在生产流程、技术特点和管理模式上却大相径庭。“隔行如隔山。一群搞油出身的,能把采气玩转吗?”起初,甲方存有质疑。

    面对质疑,采气服务部员工勤学业务、苦练技能,用行动作出有力的回应。在2018年“湖北工匠杯”采气工技能大赛中,他们一举摘得团体冠军;曾经的“采气小白”梁江桃更是一路过关斩将,勇夺个人赛桂冠。

    在这支“跨界铁军”中,有许多像梁江桃这样的员工。2018年初到涪陵页岩气田会战时,王宏图已是江汉油田首位摘得中国石化采油工技能竞赛金牌的员工,手中握有13项国家专利,是响当当的“采油大拿”。

    可到了气田,“大师”变成了学徒。王宏图迅速调整状态,在全新的岗位上埋头苦练、勤奋钻研。短短3个月,他就凭借突出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水平,被任命为焦页69号集气站站长。2020年,他更是勇夺全国油气开发专业采气工组技能竞赛银牌,创下江汉油田在“国”字号采气类赛事中采气工项目的最好成绩。

    一人不成众,独木难成林。王宏图比任何人都清楚“传帮带”的重要性。他与“双料”采油、采气高级技师陈飞一道,组建技术创新团队,搭建学练平台,针对站点分散的实际,办起云课堂,员工只需打开手机APP,就能随时随地学习。

    6年来,采气服务部两夺“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团队第一名,涌现出一大批技术能手。

    从达标到示范——

    叫响技术服务“好品牌”

    “气田发展日新月异。6年间,我们管理的采气平台从19个激增至72个,横跨7个乡镇,面积450平方公里。这么大的管理范围,这么重的管理任务,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实力作支撑!”采气服务部技术信息室主任杨宜娣说。

    “高产水井增压开采”是业内公认的难题。以杨宜娣为首的技术团队,强化技术攻关、优化配套工艺,不断提升气井管理水平。

    2020年10月,焦页84-1HF井在实施增压开采和气举助排后,月产量由年初的0.23万立方米升至110万立方米,一跃成为区块的“顶梁柱”“示范井”。2021年,采气服务部累计实施气举134井次,成功率达89.7%,累计产气3.6亿立方米。

    在设备优化、工艺创新等方面,采气服务部充分发挥王宏图、杨宜娣等技术骨干的领头雁作用,让他们围绕生产瓶颈开展技术攻关。截至目前,采气服务部共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创新成果实施后创效逾百万元,为气田发展提供了“智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清洁高效的页岩气一直是中国石化绿色发展的名片。自2020年起,采气服务部承担了涪陵页岩气田产出水处理系统的管理工作,这是国内首个页岩气产出水处理工程,备受关注。

    采气服务部紧盯水资源安全目标,采用先进的工艺流程,确保外排水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产出水中的氯化物浓缩成工业盐,可作为副产品外售,实现了效益最大化。目前,水站日处理能力达1600立方米,每年节省拉运费用逾千万元,实现了安全环保和降本增效双赢。

    今年,采气服务部凭借良好的服务,又成功承揽了涪陵页岩气田复兴区块的技术服务项目。

    从平原到大山——

    拢人心聚创业“新力量”

    2015年9月,当第一批37名会战员工从江汉平原抵达涪陵焦石时,迎接他们的没有鲜花掌声,只有泥泞的井场和简陋的板房。

    “4个人一间上下铺的简易房,中间用道布帘隔开,这边办公、那边休息,没有电视、网络,手机信号也不稳定,汇报数据要跑到山顶。山中天气多变、潮湿难耐,衣服被子常年湿漉漉的,想要洗个澡,得坐每周一次的值班车,到几十公里外的山下去。”如今已是采气服务部副经理的龙智勇,回忆当年,仍感慨良多。

    在这连片的深山里,一身红工衣是会战将士常年的标配。责任与压力、使命与光荣,也如同红工衣一样厚重。

    2016年7月,川气东送管线恩施段发生山体滑坡。龙智勇主动请缨,带领两名员工全面排查输气管线。管线铺设错综复杂,没有路,他就用镰刀和木棍在前面开路;找不到标识桩,他就用手在杂草丛中一点点摸索;荆棘、灌木划破了裤子,划伤了腿和手,也毫不退缩。6年间,他和同伴一遍遍地用双脚丈量越来越长的集气“生命线”,守护一方平安。

    “我也有8年会战经历,特别能理解员工出门在外工作生活的不易,我们要竭尽所能,为员工解除后顾之忧。”采气服务部经理洪云福说。

    员工侯华从实习期起就待在焦页70号集气站,当时驻站睡的是休息区宽0.80米、长1.8米的高低铺。对于身高1.9米、体重100多公斤的他来说,睡觉时只能窝着。

    5月初,洪云福和生产办主任钱访到站点慰问,得知情况后,多次协调置换野营房。为了定制合适的单人床,负责生活的工作人员跑遍焦石镇的家具店,最后才找到一家愿意承接定制的商家。

    7月,新野营房吊装完毕,当看到宿舍里“私人定制”的大床时,侯华向妻子报喜道:“总算能抻直腿睡觉啰。”

    采气站点全都“藏”在深山中,交通不便。为了员工就医方便,采气服务部与车服中心协商,追加了一条协议,遇到突发情况,无论多晚,都要保证员工接送。

    一天深夜,焦页3号集气站员工张忠芳突然腹部剧痛,采气服务部工会干部符萍得知后,立刻送她就医。住院期间,采气服务部还安排专人护理,为她做病号饭,这让她感动不已。

    点点滴滴、桩桩件件,凝聚的是人心,汇集的是力量。6年来,采气服务部先后被涪陵工区党工委授予“示范单位”称号,多次被江汉油田评为先进基层单位和先进党支部;焦页23号巡检站被重庆市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 10210212号-7 号

Repeat标签中缺少Article标签
中国石化报